这一次寒冬好像特别漫长。国际光伏级多晶硅价格在2008年达到顶点,每吨接近400万元,其利润率在500%以上,而且经常出现有价无货的局面。也许是物极必反,到达顶点之后,国际多晶硅价格开始一路下跌,到2012年低谷的时候,每吨售价只在11.5万元左右,其价格跌势之猛、跌幅之大,大大超出了国内所有多晶硅生产企业的预期。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投资界的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光伏产业再恰当不过。从2005年开始,国际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开始狂飙,以民间资本为主力的国内资本开始大举进军多晶硅产业,国内多晶硅产能从不足千吨激增到近8万吨,产量也从几百吨一下子达到了4万吨的规模。迅速扩张的中国光伏产业,所有问题都被“涨声一片”的价格所淹没。这其中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产业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多晶硅产品市场过度依赖外需、国内应用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行业管理薄弱、国内市场环境恶劣等等。
今年3月,国内最大的光伏生产企业无锡尚德电力公司宣告破产,国内光伏产业曾经的大旗就此倒下,国内多晶硅产业跌入冰冻期。
虽然国内光伏产业的寒冬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代表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的光伏产业则因为近段时间的中欧光伏贸易摩擦而广受关注。“尽管国际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国内标志性的企业破产,但从欧洲强力保护本地区光伏产业就可以看出来,光伏产业的前景依然光明。”云南师范大学太阳能研究所专家如此认为。
光伏突围的云南优势
和云师大专家看法一致的还有一批云南企业家,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天就是其中一个。这位眼光独到的企业家在去年光伏“严冬”中却不惜重金购入光电产品的高端设备,把单晶硅硅棒的生产规模能力扩充到5000吨/每年,年切硅片将达到6000万片,“这些设备满负荷运作起来,每年可以实现30亿元的产值。”夏天非常乐观,他预计,明年3月后,光伏产品的价格会逐步回暖。
在位于云县澜沧江畔的云南三奇光电科技公司厂房里,记者看到大批先进设备正在安全调试,这些设备包括了单晶炉、铸锭炉、切片机以及产品清洗、平磨等生产线,投资超过了8亿元。这些设备中,单晶硅铸锭炉产能比传统的单晶硅能耗降低了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