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048亿元,同比增长29.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信息技术增值服务收入和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分别为724亿元和560亿元,同比增长36.1%和34.6%,高于全行业收入增速7个和5.5个百分点。随着集成电路行业复苏,上半年完成设计开发收入341亿元,同比增长86.4%。软件产品、系统集成和支持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实现收入2151亿元、1230亿元和1042亿元,分别增长26.4%、25.7%和19.6%。
生存模式悄然生变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家内外需战略的调整给产业带来深远影响,使得一直依赖于出口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而依赖投资和高投入的增长模式也不可持续。
问题一:内外需调整,要从出口导向转为靠内需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原来依赖于出口,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在当前这样一种调整下,对产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人力成本普遍提升。今年全国普遍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广东电子企业工人工资提高15%以上。由此带来的代工模式调整和企业区域转移非常明显,这对中小企业的成本构成压力。
汇率政策的调整。今年6月国家恢复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调整。电子信息企业为我国加工贸易贡献很大,但对人民币升值承受力比较低,在新的机制下如何生存和发展成为企业面临的课题。
今年实行的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适度宽松的前提下,有一定的紧缩。这几方面因素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长期以压低要素价格和获取比较优势发展的模式面临着调整。
问题二,发达国家对信息网络制高点的争夺。受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把信息网络作为竞争当中新的制高点,并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的一种深度的运用。日本政府的“I-JAPAN战略”,韩国政府的“IT韩国未来战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更新数字发展战略,美国拟实施“国家宽带计划”,欧元区通过了2020年战略计划,都把通信技术的创新作为他们发展战略重要的切入点。
问题三,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管理体制跟产业发展及“三网融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完善加强。
下半年增速或减慢预计全年增加值增长15%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走上恢复性上升通道,回升向好基础得到巩固,但形势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仍很突出,需要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平稳发展。
全球市场逐渐转好。据IDC预计,全球IT支出将增长4%以上,半导体行业收入将增长20%,PC出货量将增长20%左右,彩电、手机市场都将出现两位数增长。而代表行业风向标的半导体价格呈回升态势,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走上复苏的态势。
金砖四国中印度、巴西、俄罗斯市场的增速在不断提升,这将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
但欧元区部分国家发生债券危机后,引起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发达国家对信息网络等新兴产业的争夺日益加剧。这将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增加一些新的变数。
另外,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并不牢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钢铁价格持续振荡,这些将增加国际贸易环节的复杂性。
下半年国家将继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走向是保持总体的稳定和连续性,以防止政策连续出台产生的一些效应。
在扩内需方面,国家继续加强内需的拉动作用。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的措施力度在加大,并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限价,调整补贴的范围,同时以旧换新的政策在不断完善,实施的区域不断扩大。而3G和“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积极推进。
今年电子信息产业投资比较快,特别是外部需求的回暖带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回升。去年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的振兴规划在逐步落实,3G和TD发展带动了投资。目前3G已达到950亿元的水平,这对制造业的投资有重要的拉动。随着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彩电工业的转型,全国掀起了发展热潮,投资超过2000亿元,将对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后劲。
但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显现,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如自主创新的不足、核心技术器件的缺乏、加工贸易比重大、区域发展不协调、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的缺乏等问题急需解决。当前国内的成本优势在逐步丧失,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的升值,将影响产业投资的比较优势。
综合来看,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下半年增速将慢于上半年,预计全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收入增长将超过6%,产业出口和投资增速将保持两位数水平,软件业务收入增长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