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2009年10月,昆山杯首届中国笔记本电脑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更是巩固了昆山“笔记本电脑之都”的基础。
然而,昆山人并没有满足现状。这座稳坐全国百强县(市)综合实力头把交椅的城市,正在利用“大浦东”、“大虹桥”效应,在区域发展新布局中构筑先发优势,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切入点,谋求转型提升,以实现更大成就。
居安思危转型创新
生产总值破1750亿元、财政收入达360亿元、外贸进出口实现0.8%正增长,这是昆山在2009年交出的成绩单,令兄弟市县羡慕不已。但昆山似乎天生就有居安思危的基因。“昆山要确保在全省乃至全国的份额不降、名次不降、地位不降,就必须在保增速中促转型,全面推进转型升级是昆山增创领先优势的必由之路。”昆山市市委书记张国华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的这番话,显示出昆山转型的巨大决心。
而这次转型求变对于昆山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昆山先后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四个阶段的转型发展。在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之后,昆山经过“补短、补缺、补软”,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如今,昆山站在新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征程。
张国华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昆山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转则退、慢转也是退,必须始终把“转得早、转得快、转得准、转得好”作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而这次转型主要由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并努力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好与快的有机统一,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升级电子信息产业瞄准新兴产业
昆山每一次转型成功是因为昆山深知一个道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昆山懂得审时度势,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2010年5月26日,昆山再次打出“战略牌”:全球第二大玻璃基板企业,日本旭硝子公司正式落户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产业园,投资总额约10亿美元的旭硝子显示玻璃(昆山)有限公司启建。而面板企业龙腾光电,笔记本电脑代工巨头仁宝公司、纬创公司以及康佳液晶模组基地早已纷纷在昆山安家。至此,昆山光电产业园已引进玻璃基板、ITD导电玻璃、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驱动IC、背光源组件、偏光板等上游配套项目,以及台式显示器、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PDA等下游企业,在国内率先实现原材料本地化供应,形成“上游原材料——面板——下游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并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龙腾5年前安家昆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配套产业链下游出库的笔记本电脑,在昆山打造一个全球最佳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链。”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财务暨营运支援中心副总经理李韶午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昆山市委常委、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顾剑玉也表示,当前,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把转型升级作为“二次创业”的引领方向,努力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功能突破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全力打造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如今的昆山转型,更像是下一盘棋,走一步看三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新一轮产业发展升级重点的今天,昆山已开始精心布局。据了解,“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已成为转型腾飞的两翼。昆山的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集聚优势和品牌优势,但任何产业都有生命周期,若不加快升级,终究会被其他有成长潜力的产业所替代。近年来,昆山围绕电子信息的平面显示、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以及装备制造的精密模具、工程机械、数控设备、新能源等9条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及其衍生,促进价值链的提升和再造,加强企业链、供需链和服务链的垂直整合,在增强主导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为发展新兴产业拓宽领域、创造条件。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高地
昆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县跃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人才铺就了“昆山之路”。但昆山并非中国一线城市,也非高校集中地,昆山如何破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张国华表示,“要像抓富民工程一样抓人才工程,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等方面,舍得花大本钱、下大力气。”
近3年,昆山教育投入超过40亿元。并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眼光广揽人才,通过建立海外人才招聘工作站,每年开展海外“昆山日”活动,引进外籍及归国人才。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工作站”等柔性引才方式。举办“百所高校昆山行”,实施名牌大学招聘计划,在高校开展人才“订单式”培训。如今,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0万人,有9名国家“”人才在昆山创业,1人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单,17人次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人次入选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记者发现,昆山是以产业发展聚才用才,依托重点园区和10大特色产业基地,在发展创新型经济中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以平台建设聚才用才,以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科技园、科教园区、软件园等创新载体为基础,促进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服务中介集中,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集成。以产学研合作聚才用才,从校企、产业、项目、人才等层面,深化与中科院、香港应用科研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交流合作。当然,构建健全的投融资体系,推进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让昆山的人才战略落地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