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人们发现,最近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厂房上巨大的英文标牌“SIMENSVDO”已悄然换成中文标志的“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赛西威),这是近日德赛集团成功并购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外方70%的股权落地的结果。国内本土企业在汽车电子行业首次成功收购合资企业外方的全部股权,不仅将扩充收购主角德赛集团的实力,也为国内汽车电子企业“收购之途”起到标杆性的示范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对此表示,收购将有助于德赛集团继续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
收官
西门子VDO汽车电子公司在汽车电子业界称雄多年,基于战略的考虑,2007年年底其股东西门子公司以114亿欧元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德国大陆集团,并购后的大陆集团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由此可见西门子VDO不菲的价值。
在原来西门子VDO(惠州)公司的股份分配中,西门子VDO占有70%的股权,德赛集团占有30%的股份。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电子系统外资企业独资增资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西门子VDO(惠州)公司易“主”之后,德国大陆希望购买德赛集团所持有的30%的股份。而德赛集团鉴于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汽车电子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自身发展的要求,下定决心从“配角”变“主角”,收购外方70%的股份。德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姜捷对记者表示,西门子VDO(惠州)公司拥有一流的技术研发中心和一流的经营管理团队,与大部分汽车厂商建立了多年的紧密联盟关系,在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等同类产品市场中居领导地位,因而德赛集团进行了反收购。
经过历时两年多的谈判,西门子VDO(惠州)最终花落德赛集团。姜捷虽没有透露此次交易的金额,但他表示这是一笔巨资。
利好
德赛集团能够全资收购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可谓自身实力和战略机遇相结合的结果。德赛集团在2009年度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名列第17位,集视听、通信、汽车电子、移动电源4大主导产业于一身,实力不容置疑。但近年来公司发展遭遇了一些瓶颈。姜捷坦言,由于德赛集团的主营业务还是面向消费电子市场,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不断摊薄,集团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德赛集团成功“收官”可谓正当其时:一是此次收购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将全面提升德赛品牌形象。姜捷表示,德赛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创建全球化的知名品牌,而此次收购可谓开了一个好头。二是德赛集团将不仅扩大汽车电子国内市场,也可借着西门子VDO的影响力拓展国外市场,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三是将增强德赛集团自身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实力。在汽车信息娱乐市场领域,中国有几百家国内企业以及20多家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西门子VDO(惠州)公司本身就占据市场领导地位。通过此次收购,德赛集团将毫无悬念地成为国内汽车信息娱乐市场的领头羊。
德赛集团自身还有两大汽车电子业务,一是面向汽车后装市场,二是新能源汽车电池市场。由于前者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太大的起色;后者因顺应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潮流,发展态势良好。姜捷表示,德赛集团将通过对德赛西威以及德赛原有汽车电子业务部门的重组整合,使得汽车电子成为德赛集团核心产业聚集的重点。
愿景
德赛集团汽车电子事业部总经理、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霖介绍说,德赛西威除在两大主业信息娱乐系统和空调控制器领域巩固优势、持续深耕外,今后也将涉足仪表板、车身电子系统等领域。同时,也会关注安全系统、动力总成系统领域。他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中国本土企业进军这一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可能总是让国外企业和合资企业垄断,中国本土企业必然会占据一席之地。但他同时表示,安全系统、动力总成技术进入的门槛很高,投入也非常大,并且存在客户接受度等问题,要待机会成熟时才会伺机进军。
在市场方面,德赛西威将坚持“两条腿”走路。陈春霖表示,中国汽车市场蕴含巨大的商机和潜力,低排量、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都将使德赛西威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德赛西威也将持续拓展国外市场,在汽车OEM市场中实现巩固扩展国内市场与扩展国外市场齐头并进。同时德赛西威还将依靠德赛的品牌和实力,在汽车后装市场加大渗透力度。
姜捷表示,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德赛汽车电子打造成全球知名品牌,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战略目标。
挑战
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业务融合等历来是衡量并购能否产生效果的一大考验,而此次收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德赛集团成功挽留了原有的经营管理团队,原西门子VDO(惠州)公司的掌门人陈春霖的新头衔是德赛集团汽车电子事业部总经理、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西门子VDO(惠州)公司管理团队的原班人马悉数接盘德赛西威,可谓实现了软着陆,也将进一步加快其对市场的反应力。
当然,德赛集团要完全渗透西门子VDO汽车电子公司,还需要进行一些深层次的调整与融合。虽然德赛集团与西门子VDO汽车电子公司一直有合作,但在层次、理念、管理模式上都存在较大的不同,德赛集团要在产品设计理念和技术储备上实现融合还需要下工夫。而在汽车领域,随着汽车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化和网络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人们对汽车信息娱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赛西威要在“红海”领域持续开疆拓土,还须紧随市场的“节拍”,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同时,如果德赛西威要想在本土汽车电子企业鲜能立足的动力总成、安全系统领域取得突破,其在资金、技术、管理以及客户等方面都将面临全新的考验。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期待“新生”的德赛西威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