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IC库存
IC展台
电子资讯
技术资料
PDF文档
我的博客
IC72论坛
ic72 logo
搜索关键字: 所有资讯 行业动态 市场趋势 政策法规 新品发布 技术资讯 价格快报 展会资讯
  •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新闻中心 > 经验交流 > 正文
  • RSS
  • 勇立信息化建设潮头的领军人
    http://www.ic72.com 发布时间:2009/10/12 11:05:53

      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曾经只有初中文凭,却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时代大潮中,通过顽强拼搏,刻苦钻研,成为一名集博士学位、导师头衔的我军高级干部;

      近十年来,以导演和执行导演的身份,筹划组织了5次战役通信演习,高标准完成了中俄联演、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十多次重大军事活动通信保障任务;

      牵头总结编写的通信团、合成军队营通信组织运用等4个教范被全军推广,领衔研制的联合作战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和机动指挥控制系统,连续两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就是济南军区司令部通信部部长曾卫华。

      “在首长面前当通信专家,在专家面前做内行领导”

      风起云涌的军事变革浪潮,把曾卫华推上了军事斗争准备的前台。1998年,他由聊城军分区参谋长调任济南军区通信部副部长。

      那天晚上,曾卫华思考了很久:当我们还为打电话犯愁的时候,人家的电脑已连成了网;当我们刚用“386”打字的时候,人家的数字化部队已经成型;当我们的目光刚刚盯向三军联通时,人家已建成了三军一体化通信指挥平台……作为一名军区通信部领导,该从什么地方干起?

      世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勤奋学习、奋发努力,才能不断缩小这鸿沟般的差距。也就是在那天晚上,曾卫华为自己确立了一个高标准:“在首长面前当通信专家,在专家面前做内行领导。”

      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如何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战区固定通信网管理机制改革?如何构建适应信息作战需要的训练内容体系?联合战役通信组织“综合运用”需要把握哪些问题?一体化联合作战通信与指挥系统应如何组织运用?曾卫华针对一个个来自现实中的问题展开理论攻关,他的面前经常同时摆开七八本、十多本书籍。

      站在高端,目光会看得很远;追踪前沿,耳目会日益敏锐。交班会上,攻关间隙,下部队途中,曾卫华会经常与大家探讨一些科技前沿的问题:“3G通信的标准有什么区别?4G通信有什么新突破?”“网络中心战基本结构是什么?新一代光通信是怎么回事?”电子对抗处参谋汪国和说:“跟着曾部长这样的领导工作,你想不学习、不提高都难。”

      2002年6月,曾卫华参加全国统考,被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那一年他46岁。

      2004年,已经48岁的曾卫华又考取了武汉通信指挥学院作战指挥学博士研究生。

      有人说,有两种动物能站到埃及金字塔的塔尖,一是雄鹰,二是蜗牛。曾卫华告诉同事们:“在抢占信息化知识的制高点上,如果我们不能像雄鹰那样一飞冲天,那就让我们向蜗牛学习,靠持之以恒的努力,爬也要爬到塔尖上!”

      但是,个人成材,只能赢得岗位;团体成材,才能扛起使命。曾卫华爬向塔尖,同时带着他的团体。

      就此,自动化处处长刘洪涛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当年,刘洪涛参谋正徘徊在岗位成才还是进校学习,曾卫华积极支持刘洪涛到国防大学战役指挥研究生班进修,自任部队导师,并扶上马、送全程。

      2005年,刘洪涛征求毕业论文选题,出人意料的是,曾卫华没有就攻读专业出题,而是着眼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建议刘洪涛把《数字化部队通信与指控问题研究》作为选题。2006年春节前夕,刘洪涛将论文交给曾卫华最后一次审核。

      让人感叹的是,返校前一天,刘洪涛坐在曾卫华对面时,曾卫华就论文一口气提出了七点建议,拿回论文,刘洪涛惊讶地发现,200多页的稿纸上红、蓝标注随处可见。曾卫华竟然利用春节空隙将论文全面修改了一遍。

      一支部队的性格往往与指挥员的性格相连。曾卫华对人才的态度和机关干部的表率作用,立即引发了“鲶鱼效应”,一大批专家型人才应运而生。

      而让大家都折服的是,专家型人才在通信部队各条战线如越滚越大的雪球,仅自动化站就有近一半的干部是博硕士,军区学习成才标兵3人,还有98%的技术干部获科研奖项。

      “未来信息战场,如果有一条信息渠道不畅,都可能影响到决策!”

      曾卫华在一篇学习笔记中写道:同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样,军事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水平的飞跃、武器装备的更新和作战样式的演进,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革命。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不仅要缩短与强国军队之间在技术上的“时代差”,更要消除思想观念中的“时代差”,努力让思维实现跨越。

      引发曾卫华这番感慨的,是他与一位部队领导的闲谈。当他向部队推荐自动化站研制的网络安全预警系统时,那位领导盯着小小的光盘瞪大了双眼:“啥?研制这么一个小小的软件你们就花了近百万?这么多钱我能盖一栋大楼!”

      曾卫华鲜明地提出,通信部队要当好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必须破除等靠观望、坐享其成,循规蹈矩、抱残守缺,甘于平庸、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发展观。这番话引起了广大官兵和科研人员极大的思想震动,短短几年间,全区通信战线有近百项科研成果问世。

      如今,全部人员都系统学习了军事指挥学理论,作战指挥的明白人越来越多。“打仗的关键在指挥,指挥的要害在通信”、“信息化战争不仅需要兵力、火力集中,更需要信息集中”、“信息力是决定信息化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等崭新的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2007年,军区组织复杂电磁环境通信对抗演习。演习有两项内容,其一,检验某师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试点成效;其二,检验某电子对抗团作战能力。这两个“捆绑”在一起的演习,不可分割,但又必须分割;体现信息对抗技术,但又更体现信息作战思维。同时,由于其课题新,难题多,对演习导演曾卫华提出了几近苛刻的要求。演习实施中,曾卫华深刻领会军区首长意图,着力摔打部队,大胆采用“背靠背”形式,统一计划,互为条件,同步组织,昼夜实施,并明确告知演习双方:有多大能耐只管使,有多少招数只管用,出丑不可怕,只要练明白,就能拿高分。对此,有人担心,怕到时候不好控制。曾卫华说:“只有现在狠下心来练兵,将来才能放下心来用兵。未来信息战场,如果有一条信息渠道不畅,都可能影响到决策!”演习中,两支部队你扰我抗,有规则,无套路,演习导演部一不提供双方预案,二不插手干预进度,给对抗双方提供了一个足够陌生却更真实的作战空间。最后,这场持续近两天的无硝烟战争,不仅创下了全区信息作战研究的多项纪录,还为全区信息化战场建设提供了可靠而真实的依据,受到军区首长高度褒奖。

      2008年9月,塞外大风起。一场牵动世界军事神经的跨战区实兵对抗演习,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全方位展开。这是一场两大战区军事谋略的对抗,也是一场先进装备与现有装备的对抗,其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于以往军队组织的历次演习。

      深谙现代战场规律的曾卫华明白,这场实兵对抗演习的核心,不是火力,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硝烟未起,曾卫华就提前一个多月召集精兵强将,探索研究在信息对抗中以弱制强、以土制洋的克敌之法。针对“蓝军”的先进信息化设备,曾卫华为每一辆战车都研究了三四种通信手段,每一种手段的启用程序都进行了明确规范。副部长马玉刚领军出征前,曾卫华频授机宜,一套套信息对抗的“连环计”新颖独特。实兵对抗战场上,虽然“蓝军”自战斗筹划阶段就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红军”的作战部署进行侦察,战斗发起后又一直对“红军”的电磁信号进行跟踪干扰。不过“红军”却巧用欺骗术、规避术、反击术,一会儿信息佯动,一会儿无线电静默,总攻发起时,突然启用了预先准备却从未合练的某频段电台。

      战后总结,大家说,这一仗“红军”大胜,通信兵的战法运用应拿首枚金牌!

      “只有信息流动,兵力才能行动,信息力决定战斗力”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把恰当的信息传给恰当的人,这是世界军事强国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追求。

      曾卫华是个不让梦想打折的人。战区部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曾卫华就立即指导部队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依托地方通信网络,把军分区、人武部有线通信、网络传输、视频显示和目标监控“四网合一”,将战区神经末梢伸向军民接合部。至此,战区“信息公路”越建越“宽广”。这一军民融合、互利双赢的建设模式,立即在全军推广。

      相继发生的8·17新泰矿难、4·28特大交通事故、淮河抗洪等一连串应急伴随保障,使他深刻地认识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信息化建设必须由应急向常态、战区向全域、静止向动态转变,让神经末梢畅通无阻地伸向每个角落。

      认识的升华必定引发行动的果敢。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一线的曾卫华,面对灾区人民的空前浩劫,面对山高沟险的阻隔、跨区保障的陌生、设施毁尽的空白和4万多名官兵小群多路的通信需求,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压力也是动力。曾卫华带领3000多名通信官兵,用技术和意志破解道道难题:紧急筹措千部新型便携式装备,兵分3路送到千村万点,搭建震区的信息虹桥;前后方联手攻坚破难,快速构建北斗监控网络,将信息触角伸向末端;战场革新移动视频传输系统,攻破最后一个信息盲区……

      那段时间,一个个问题在曾卫华脑中翻腾,他在不停地追问和求索中认识到:只有信息达到的地方,战斗力才能到达;只有信息流畅,兵力才能流动,特殊的任务需要特殊的信息化建设内涵!非战争军事行动,必须建立军民联合快速保障机制,完善应急通信支援部队和战略装备储备,实现以指挥所为中心向以指挥员为中心的转变。

      抗震救灾第15天,曾卫华将自己的探索以内参的形式呈送总参通信部,引发了关于信息化建设模式改革的一阵热议,论文在总部抗震救灾交流会上获得了特等奖。与此同时,他将这一成果及时运用到青岛奥运安保任务,指挥通信部队将清理浒苔、安保演练等多个阵地的实景,在北京两路“现场直播”,开创了全军奥运安保部队视频指控的先河。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早在抗震救灾之前,军区就决定借海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契机,启动“前卫—3号”系统建设,但把系统建成“前卫—2号”的袖珍版,还是另敲锣鼓重开灶?曾卫华通过抗震救灾的实践,要求大家把系统建成向最末端延伸的样板。思路决定出路。随后,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建成并配发到战区海防部队的“前卫—3号”系统,将“官兵巡逻在海岛、画面直播在荧屏”变成了现实。

      受多种因素制约,战区“信息公路”的宽度有限,而随着部队使命任务的拓展,“公路”上跑的“车”越来越多,基层官兵获取信息的效益越来越低。如何立足现有条件解决“堵车”、“撞车”问题,同时提高涉密信息的安全系数?海防部队信息化建设大幕未落,曾卫华就将这一问题提上了日程。

      先悟者先得利。一番论证、一番求索、一番建设,曾卫华带领部队将战区“高速公路”重新划线,辟出“大道”行走基层官兵日常需求量大的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信息,将安全保密难、信息获取慢、抗毁能力弱等问题一一化解。

      部队信息化建设再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曾卫华没有留恋身后的风景,而是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到战区一体化指挥平台建设之中。为越过新的“栏杆”,曾卫华又在冲刺着向前!


    www.ic72.com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行业动态
  • 市场趋势
  • 政策法规
  • 新品发布
  • Baidu

    IC快速检索: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
    COPYRIGHT:(1998-2010) IC72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客户服务:service@IC72.com 库存上载:IC72@IC72.com
    (北京)联系方式: 在线QQ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10-82614113 传真:010-82614123
    京ICP备06008810号-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10 号 企业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