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器具一体式完成光输出
为了使亮度及使用寿命等光源特性在照明器具上得到充分发挥,将发光层产生的光高效地输出到外部的技术也必不可少。随着磷光材料开发的进展,OLED照明的内部量子效率已接近达到100%。驱动电路的效率也已超过90%,接近了极限。然而,光输出效率直到最近也只有25%左右(图1),可以说非常之低。反过来说,如果光输出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发光效率及亮度进一步提高的余地也将增大。
光输出效率在LED等领域也成了关注的焦点。不过,业内人士指出,“OLED照明比LED更难提高光输出效率”(松下电工)。理由大体有两个。一是因为“LED剥离通过蓝宝石底板等提高了光输出效率。但是,OLED不能采用这种方法”(松下电工) 注13)。二是因为“由于发光面的面积较大,因此,如果罩上LED所采用的那种圆顶状光输出器,那么厚度将大幅增加,体积也会增大”(荷兰Philips Research固态照明实验室高级研究员Volker van ELsbergen)。
厂商针对这一难题的对策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方法是,在面板表面加工出微细的凹凸、或者是微细的透镜,或者粘贴具有同样功能的光学薄膜。松下电工、柯尼卡美能达及Lumiotec等厂商都采用这种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以某种将错就错的方式,将圆顶状光输出器视为照明器具设计的一部分加予以采用。UDC、飞利浦集团及Novaled最近发布的高发光效率OLED照明,就是采用了这种大型光输出器。不过,Elsbergen并不认为这是最终解决方案。
面积增大时亮度不均现象加重
OLED照明要想实用化,还有其他应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必需减轻照明面板面积增大后的亮度不均问题。如果亮度不均的面积较大,就会让消费者产生很大的不适感,因而就很难用于壁照明那样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