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危机的重重压力,西安通过科学发展找出路,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工夫。在国家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形势下,年初西安迅速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来自市发改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235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61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7个百分点。西安这一季,春暖花开,风景独好。
开“绿色门”
科学安排重点项目建设
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国际需求下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我市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投资安排等各个方面,启动一大批重大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季度,全市235个重点在建项目实现投资16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8.2%,较上年同期上升7个百分点,占全市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2%;去年底,集中新开工的46个项目进展良好,实现投资27.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0.5%。
以往我市在重点项目存在“重在建项目,轻项目前期工作”的现象,重点项目一经确定,便不再改动,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步步办理,推进时由部门分项调研检查,并不利于推动项目的落地和建设。
但现在,凡是有利于西安经济发展、符合我市重点建设项目准入条件的项目,审核通过后马上就可以纳入年度重点项目管理体系,并且立行立办、特事特办。在项目建设时,联合检查和现场办公相结合,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将项目管理的着力点转向前期策划和推进上。
一系列人性化的政策,促成了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科学管理的提升和转变,打开了一扇重点项目真正能够方便通过的“绿色之门”。
迎 “开门红”
大项目引领带动大发展
西安高新区是西安经济的一个缩影。一季度高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5亿元,增长15.8%;实际利用内外资56亿元,其中引进外资1.69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40%,引进内资44.5亿元,同比增长28%。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项目带动战略中起到了率先作用,在产业支撑中发挥了骨干力量,区内艾尔肤组织工程生产基地项目、省电子政务支撑中心、省邮政总公司二期、迈克森二期、光机所二期等12个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全力助推高新区一季度的经济发展。
有了大项目的助推,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新区经济发展整体经济运行却逐月向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财政收入同时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作用明显,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招商引资也在逆势增长,呈现出了“四快”的可喜局面。
用“锦囊计”
转变方式实现保增长
如果说利用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应对金融危机是应急措施,那么,转变增长方式则是我市突围的长远之计。
在西安航天基地,打造“5年500亿”航天新城的战鼓越来越响。航天基地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加紧建设中国西安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转变增长方式,全力“保增长、促发展”。
航天基地近期签约的三个大项目,协议投资达11.06亿元,全部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三个大项目中两个项目都属于新能源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共预计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缴税2.5亿元。而基地一季度的在建项目21个,现在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4亿元,同比增长111%。
从航天民用产业向新能源产业拓展,航空基地的项目无论从规模及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合理转变增长方式,使得基地的经济发展不仅延续了两年来的良好态势,投资同比增速位于四区两基地首位,在金融危机的重压下起步稳、增长快、趋势好。
拓 “突围道”
多重融资增强经济后劲
在阎良航空基地,面对国际航空产业的低迷,一季度基地克服客观因素影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资金是加快发展的前提。航空基地采用多重渠道逐步开拓航空基地融资进程。从国家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入手,航空基地在积极开展与开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深度合作的同时,计划筹备设计中国航空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投资控股公司。
除此之外,航空基地还结合园区产业特色的企业技术优势,由高度专业化的项目经理跟踪协助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普菲沃(西安)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园区后,在管委会协助下,公司顺利通过了海关A类企业认定,直接解决了该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原材料采购时间及资金滞压问题,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
融资环境的改善,带来的是企业的纷至沓来。一季度,航空基地累计注册企业达176家,新增注册企业数14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0%。加上各个大项目的带动,航天基地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8.71%,经济增势强劲。
我市的重点项目建设不仅没有在经济寒冬停滞,反而带动全市经济逐月向好。西安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65.15亿元,同比增长10.5%,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