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协议都是由硬件实现的,与软件是无关的。从应用系统的角度来看,接口好象是存储器的映射。协议中包括错误纠正。所有单个位的错误,和大多数多位的错误都可以由硬件发现,不需要软件或高层次的干预。当问题十分严重时,硬件将通知软件。
最简单的RapidIO端点,大小和PCI-X端点差不多,可以装在FPGA中;只占芯片面积的一部分,剩余部分可以留作它用。在新设计的I/O芯片中可以安置许多个RapidIO端口,因此可以精简掉专用的开关芯片。
RapidIO主要特性是具有十分低的等待时间,比PCI,PCI-X,和Infiniband都低。它适合用于芯片到芯片之间的传输;这部分功能目前是由微处理器上专用的局域总线来实现。它很容易和PCI,PCI-X桥接。
由于是点对点通信,它比多点总线能够实现更多的同步传输。而且它的传输能力还能够随着将来性能提高而提高。
该协议支持两种模式:信息通过模式和有选择的全局共享分布存储模式。因此多处理和分布的I/O可以共存。
全局共享分布存储模式采用一种基于目录的相干机制。RapidIO提供了各种控制高速缓存的操作支持相干机制。这些操作随指令集的不同而不同。
各存储器的控制器负责追踪所存数据的状况,保证数据是最新的版本。数据的状态分为Modified,Shared,和Local三种相干状态,每个数据元素都受到追踪。
当存储器的控制器接受到“读并且准备修改”的申请后,它立即向一切保存有此数据拷贝的存储器控制器发出数据即将变动的信息。然后再将此信息送给申请读此数据的存储器控制器。
由于近距离的通信业务都比较短,必须减少通信业务的开销。 各信息包的题头必须很短。假设系统小因而对于题头的处理也可以减少。因此,RapidIO是针对分离的存储器的数目不超过16个的装置而设计优化的。
题头包括目的地的地址,并且此构造只处理要求通过的路由。这也是RapidIO比总线结构优越之处。
每个通信业务都被设定了优先级,共分为三级。在同一优先级内,通信业务采取“谁先来,谁先得到处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