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IC库存
IC展台
电子资讯
技术资料
PDF文档
我的博客
IC72论坛
ic72 logo
搜索关键字: 所有资讯 行业动态 市场趋势 政策法规 新品发布 技术资讯 价格快报 展会资讯
  •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 RSS
  • 台湾面板严重过剩 两岸应当寻求更深合作
    http://www.ic72.com 发布时间:2008/7/1 10:03:00

      日前发生在日韩电视厂商身上的“集体减少采购台湾面板,选择本土采购”的做法让我国台湾面板企业陷入被动。有迹象表明,奇美、中华映管等多家台湾上游厂商通过自有品牌、收购整机厂等方式涉足终端制造。不过,这种做法对其巨大的面板产能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要想进一步释放过剩的面板产能,抓住时机和我国大陆整机厂商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可能会一改中国平板产业的被动局面,从而盘活中国平板产业链。

      日韩厂商减少采购台湾面板

      这段时间发生在日韩企业身上的“面板采购倾向转移”让台湾面板厂商从主动陷入了被动:去年索尼与夏普合资建第10代面板生产线,此举将降低对台湾面板厂依赖程度;今年年初三星、索尼宣布再新建一条8代线,月产能约5万片,预计2009年上半年量产,此举将影响索尼对台湾面板的采购意愿;随后,原本向友达、奇美电子等台湾厂商采购面板的东芝,也投入夏普怀抱,并宣布从今年开始,32英寸以上面板全部从夏普采购;此外,原本全部向台湾面板厂采购面板的三洋,也于近日宣布向夏普采购面板。

      除日本企业采购发生转移外,韩国整机企业与面板供货商关系也出现改变。据了解,从2009年开始,三星将开始部分向乐金电子采购面板;LG由于本身拥有面板厂,当供过于求周期到来时,也要考虑自身面板出路。三星、LG的做法变相减小了对台湾面板的采购力度。

      日韩厂商采购倾向发生转移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台湾面板供过于求现象加重。“上述日韩厂商在面板采购倾向方面发生的转移,显然预示着液晶面板买方市场提前到来。三星、索尼、东芝、三洋等台湾厂商原先的客户紧缩采购后,将导致台湾面板产能严重过剩。”奥维营销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盛哲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台湾电视用液晶面板的产能达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额,按照去年全球液晶电视的出货量计算,台湾大概有4000万-5000万片液晶面板的年生产能力,而这其中60%-70%的面板是供给日韩厂商的,所以日韩厂商减少对台湾面板采购的举措将大大影响到台湾面板的现有格局。

      实际上,这种情况早先就有征兆。在2007年3月,液晶面板市场出现周期性供不应求状况时,DisplaySearc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就明确表示:“液晶面板供不应求的状况将持续到2008年年底。”正是因为这样的预期,日韩及我国台湾的上游面板厂商纷纷宣布建设新的生产线来扩大产能。

      DisplaySearch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兵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8年全球液晶电视的销量将突破1亿台。”这样台湾电视用液晶面板产能将达到6000万片,而台湾厂商完成从1000万片到6000万片的产能升级只用了短短的三四年时间。

      在盲目扩张的同时,台湾厂商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去年年底开始,日本、韩国整机企业有意识地进行了“内部整合”。据了解,这些厂商之间的合作非常多元化,包括互相投资、技术联盟与互相交易,或加入同一联盟资源共享等。据不完全统计,在2007年到2008年间,日韩面板业形成了“索尼-三星”,“东芝-夏普-先锋”、“松下-日立-佳能”等三大阵营。同时随着这几年来液晶面板产能的快速增长,使得不少日韩面板厂商也面临释放产能的难题,典型的例子是夏普改变了面板产能配置的策略,从原先以供应自我品牌为主改为增加外部客户供应量。

      夏普、三星、LG尚要释放产能,那么联盟下的东芝、三洋等企业采购倾向发生转移就不难理解了。

      携手大陆厂商盘活产业链“虽然日韩厂商紧缩对台面板的采购,但这是一个逐年减少的过程,短期不会对台湾面板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盛哲表示,“台湾面板厂商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减缓面板扩产的步伐;二是与大陆整机厂商在面板领域展开合作。”


    www.ic72.com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行业动态
  • 市场趋势
  • 政策法规
  • 新品发布
  • Baidu

    IC快速检索: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
    COPYRIGHT:(1998-2010) IC72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客户服务:service@IC72.com 库存上载:IC72@IC72.com
    (北京)联系方式: 在线QQ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10-82614113 传真:010-82614123
    京ICP备06008810号-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10 号 企业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