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1—2月份经济运行情况良好,收入增加,运行质量提高。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2.4亿元,同比增长25.46%,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占年度目标的14.13%;增加值10亿元,同比增长22.26%;比去年同期高25.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0.46亿元,同比增长175.33%;其中:利润总额0.18亿元,同比增长120.92%。亏损企业28家,亏损企业亏损额1.14亿元,同比减亏34.91%。其中军工电子企业完成销售收入8.83亿元,同比增长12.92%;利润0.16亿元,盈利情况较好,同比增长1961.9%;完成增加值2.59亿元,同比增长32.62%。军工电子科研生产按计划完成任务。主要产品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较快,集成电路、程控交换机等下降,彩色电视机、彩色显像管、电子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9%以上。前两个月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彩虹集团由于国家“家电下乡入户”政策实施,彩管市场回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近90%,对行业增速拉动较大。西京公司、西安瑞联、电信十所1—2月增长较快。
全省2007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经济运行公报
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投资主体、资本结构趋于合理,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产业效益增速高于规模增速,军工电子发展迅速。
一、基本情况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1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新产品产值58.1亿元,占总产值的18.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70亿元,同比增长14.1%,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2%,拉动全省工业增长0.48个百分点,贡献率2.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308亿元,同比增长15.1%,产销率98.98%。主营业务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13.5%,排全国第14位。实现利税总额16.0亿元,同比增长1.19倍。其中利润总额9.2亿元,同比增长2倍。税金6.8亿元,同比增长61.9%。
1、从业人员增加,各文化层次就业比例相对稳定。2007年末,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从业人员91388人,比2006年增长3.5%,增加306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2209人,占24.3%,管理人员10905人,占11.9%,硕士以上1098人,占1.2%,大学本科21205人,占23.2%,大专20798人,占22.8%。
2、投资稳步增长,投资主体以国有控股经济为主,外商控股投资比例上升较快。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投资总额27.78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87亿元,增长8.7%。技术改造投资18.91亿元,增长5.1%。国有控股经济投资16.06亿元,与2006年持平,占总投资的57.8%,集体控股经济投资0.05亿元,比2006年增长66.7%,占总投资的0.2%,私人控股经济投资9.35亿元,比2006年下降7.5%,占总投资的33.7%。外商控股经济投资2.33亿元,2006年外商控股经济投资增长近2倍,占总投资的8.4%。投资地区主要在西安市,投资重点在军工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
3、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所有者权益增长较快,但个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状况较差,个人资本增长较快。2007年末资产总计402亿元,较上年增加53.36亿元,增长比例为15。3%。其中:流动资产合计233.26亿元,增加41.48亿元,年末负债总计235.24亿元,增加28.08亿元,增长比例为13.6%。资产负债率为58.5%,下降0.9个百分点,但个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高达685%;所有者权益166.8亿元,增加25.3亿元,增长17.9%。在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112.6亿元,同比增加19.7亿元,增长21.2%。实收资本中,个人资本增长比例较快,增速为48.9%。总体看,行业资产在增加的同时,负债也随者增长,资产负债稍有下降,但应收账款及产成品占用增加偏大,分别增加13.1亿元和6.4亿元。资产负债率继续停留在60%安全范围,行业财务状况好,外商、个人资本增长速度快于国有股本增速,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
4、全行业职工收入继续增加,但增幅回落。2007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1.8亿元,全年人均23249元,增加1595元,同比上升6.8%,增幅下降12.3个百分点。
5、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全年能源消耗总量50.8万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0.7222吨标煤,比2006年下降0.0561吨标煤。化学需氧排放量729吨,同比下降32.75%。二氧化硫排放量1420吨。
二、发展特点
1、产业发展势头较好,经济运行质量较高,产业布局日趋合理。2007年,全行业利润总额为9.2亿元,比2006年增长2倍,增加6.1亿元。全行业亏损企业为12个,比2006年减少5户,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4亿元,同比减少亏损0.9亿元。效益增速(119%)继续高于规模增速(13.5%)。产业发展从2005年的低谷走了出来,增长平稳,质量提高。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宝鸡三市高新开发区内,具备了较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
2、产业发展以内资企业拉动为主。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56亿元收入中,内资企业收入所占比例达91.5%。
3、军工电子得到较快发展,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地位,为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我省军工电子产品门类齐全,部分重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为国家重点型号、重点工程配套,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核工业及海、陆、空部队、武警、公安、安全等各个领域。2007年,全省军工电子企业实现产值55亿元,同比增长16%。位居全国军工电子行业第2位,成为拉动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主要力量之一。
4、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大幅增加。“十五”期间我省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比“九五”期间增加了5.87倍,是同期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幅的2.44倍。企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得到充分重视。“十五”期间共建成信息化应用项目532项,比2001年增加了366项。信息技术应用逐渐与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相融合,促进了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拥有计算机18178台,拥有网站数62个,电子商务采购金额10.6亿元,电子商务销售金额5.5亿元。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改造传统产业和提高工业化水平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5、集成电路产业和平板显示器将成为我省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新增长点。 华山半导体材料厂、骊晶电子、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硅材料、西安理工大学工厂的单晶设备、英飞凌、微电子技术研究所、西芯微电子、华讯微电子等集成电路设计,骊山微电子公司、威世半导体(西安)有限公司、西谷微电子、西安太乙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快速发展,应用材料(西安)有限公司、美光半导体(西安)有限责任公司在陕投资项目开工建设,使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链从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快速形成,有望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亮点。
彩虹集团玻璃基板项目2008年5月产品试产下线、偏转集团的驱动电路、康鸿信息的背光源、瑞联近代的液晶材料的发展壮大使我省平板显示屏|显示器件上游产业链已现雏形。可望成为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增长点。
三、存在问题
1、产品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特点是时代性强,现今代表信息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是:软件及软件服务业、动漫产业、通讯、计算机、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材料、新型元器件、显示技术、节能技术、网络及网络服务业等。我省电子信息产业还处于传统意义上的范畴。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除软件具有一定优势外,其余份额很小或是空白。“十一五”国家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电子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仪表五大类核心基础产业,我省除软件、传统元器件的个别产品有一定的规模、基础和差别优势外,其他均无规模和优势。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与网络等新兴重点产业领域处于空缺或中低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以平板显示器等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产品收入占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收入比重还不到10%。
2、园区、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亟待发挥。近年来,我省园区除西安软件园、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对我省相关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外,其他园区,特别是咸阳(国家)显示器件园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园区软硬件配套建设与全国其他六个显示器件产业园有很大差距,园区企业数量没有增加,园区规模没有变化。各园区、基地中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集科研开发、关键零部件制造、组装加工、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形成,对整个行业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不够。
3、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水平与工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差异较大。二是众多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不能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有机结合,总体应用水平不高。三是信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度不深,资金投入不足。我省工业大多数企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能耗高,效率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任务仍十分艰巨。
4、产品降价、原材料及能源持续涨价仍然是影响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电子信息产品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一降再降,而企业生产所用原材料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价格却在不断上涨,造成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效益增长缓慢。降价幅度较大的产品主要是彩电、程控交换机和通用电子元器件,而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所用原材料如无机化工原料、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近年来价格持续增长,这些不利因素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对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5、国有企业整体管理模式仍较落后,民营企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国有企业虽经改革摆脱了困境,体制、机制有了转变,但这种改革仍然是形式大于实质,由于股权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法人治理难以实行,仍有部分企业由于债务负担沉重,尚未摆脱困境等,致使国企改制的成效大打折扣。整体上还缺乏现代化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尚待提高。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单一,研发投入不足,资金积累不够,多元化投资的市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政策依赖性强,长远规划不够。
四、对策建议
(一)、做好大企业集团工作,为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全力支持彩虹集团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器件配套产业。在彩虹集团玻璃基板窑炉已成功点火的基础上,推进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同时,要着手开发6、7代液晶显示、等离子(TFT、PDP)显示用玻璃基板量产技术。到2010年,彩虹集团重塑光辉,实现收入超100亿元,以彩虹集团为龙头,在西安瑞联、咸阳偏转、康鸿信息等核心企业的带动下,形成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关键组件及材料配套能力50亿元的产业规模,为把陕西建成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关键组件及材料产业基地奠定初步基础。 二是积极支持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重组和资源整合。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是一个军工特色明显,产品门类多,产业集聚度不高,核心企业不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肩负着是陕西军工电子发展壮大的历史重任。集团发展要突出军工特点,紧紧抓住国家重大型号工程,特别是大飞机落户陕西的重大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力争得到国家支持,争取机载电子设备公司落户陕西,到2010年,把集团公司培育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年收入过100亿元的集团公司。
(二)、积极培育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产业。 一是重点支持陕西天宏硅材料责任有限公司1250吨多晶硅项目,西安理工大学工厂6-12英寸单晶炉产业化项目,西安创联8英寸以下的单晶炉项目,骊山微电子研究所太阳能硅电池生产项目,力争在2010年形成以硅材料为主体的光伏产业上游产业链。 二是培育半导体照明产业。以西安中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核心,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技术、科研优势,加快提高led芯片和封装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以青松科技、陕西烽火等数十户LED照明应用产品的生产需求、提升我省LED照明产业的配套规模,打造西安半导体照明产业园。
(三)、强化园区建设,发挥聚集效应。 一是继续发挥西安软件园作用。西安软件园要继续发挥已取得的优势,力争做大服务外包业务。抓紧服务外包基地建设,起步区要在2008年8月底具备入驻条件,确保10月份投入运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区2008年具备动工条件,2009年部分建设,2010年全面启动并部分投入运营。2010年,软件收入达到325亿元,企业总数超过1000家,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其中,收入过1000万元企业逾100家,1000人以上规模企业20家。 二是咸阳(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要以构建平板显示器产业链为重点,支持彩虹集团,形成产业聚集。进一步加强区域基础环境建设,完善软硬件配套服务设施及相关政策措施,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创造良好条件。
(四)、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一要促进企业在设计、制造、营销、管理等方面普遍实施信息化。二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重大装备和工艺项目的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力争在电子信息、民用航空航天、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
(五)、提高产业“节能减排”水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电子信息产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既要做好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又要为社会提供“节能减排”的技术和产品,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2006年综合能耗48万吨标煤,二氧化硫排放量864吨,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0.78吨标煤,低于全国国民经济1.21吨标煤和工业2.53吨标煤的水平,但远高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0.166吨标煤的水平。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产业发展中一项主要任务来抓,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能耗监控机制,及时通报能耗情况,引导企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和工艺设备,推进生产方式转变。要树立节能理念,强化环保意识,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