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在北京正式召开,备受瞩目的2008年"两会"由此拉开序幕。在过去五年间,我国宏观经济飞速发展,GDP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快速增长,同期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展望未来,多位经济学家表示,今后五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对于中国经济五年来取得的成绩,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表示,"如果说在过去五年间中国迅速地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那么在今后五年,中国将逐步适应经济强国的地位而开始对世界经济发挥重大影响。我相信中国应该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黄益平也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但也面临一些风险因素。不少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但多数经济学家表示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也表示,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期将会保持近10%的增长,原因在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差距非常大,而产业升级、产品升级、技术升级都需要很多投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不仅出口、投资增长仍将保持较高的速度外,而且随着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另外,中国作为过去30年快速发展的国家,建立了非常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而且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的改善使中国有非常好的经营条件,因此未来中国还是会吸引外商来投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厉以宁特别提到,一些奥运会主办国出现"奥运后的滑坡"的现象,这在中国很难出现。这是因为在中国拉动奥运经济的投资、资源、就业三大因素不会衰退,因此不存在"奥运后萧条"。他说,首先,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投资将继续处于兴旺状态;其次,奥运会结束后北京仍旧会成为旅游热点,对旅游、购物等的需求不会低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也认为,由于未完成的工业化中蕴涵着远未穷尽的内在发展需求,中国经济将有可能再高速发展20多年。他说,中国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拉动作用,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要素量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提高来拉动经济增长。而效率的提高,最要紧的是要创新,这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