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14日宣布,关于与IBM在07年12月26日签订技术许可协定,构成公司一项须予披露交易。根据上市规则,须就交易的代价总数作出披露。这是中芯长期以来进行的一种新合作寻求,目的就是尽快摆脱亏损的窘境。
中芯国际指出,对于许可技术所付的代价不予披露为芯片代工行业的正常商业常规,基于实际代价为极端的商业敏感性资料,IBM已明确要求该公司不予披露该资料。披露实际代价将导致失去未来可能取得其它重要许可的机会,因而造成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的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并不符合公司及其股东的整体利益。该公司因此已向港交所交易所提出申请豁免公司严格遵守上市规则,披露技术许可协定的实际交易代价的要求,港交所已于上周三(6日)批准该豁免申请。
近年来,不断在改革中求发展的IBM已悄然从一家硬件公司,转变为软件和服务提供商,并保持着全球主要的ASIC、处理器以及代工服务提供商的地位。由于中芯国际不能开发它自己的45nm工艺,同时不想被台积电(TSMC)以所谓的知识产权盗版而遭到控告,于是在2007年底与这位蓝色巨人达成协议,获得了IBM的45nm工艺技术许可,悄然发布的新闻在元旦节日期间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2003年,台积电控告中芯国际侵犯了其专利并且盗用了商业秘密,雇用超过100名的前台积电员工,并盗取了其0.18微米的晶圆工艺及相关技术。2005年,中芯国际在与台积电进行了和解,赔偿台积电1.75亿美元,但在2006年,台积电又一次控告中芯国际,称后者违反了和解协议。不过这次的控告目前尚未定案。
中芯国际一直否认盗取了台积电的知识产权,中芯国际称其90纳米工艺的生产和65纳米工艺的生产是具备资格的,而且他们有一系列高端的客户,包括博通、高通和德州仪器|仪表。中芯国际此次获得IBM45纳米技术授权,实现了65纳米节点晶圆技术的转移,且为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提供了缓冲机会。
在分析师眼里,IBM被称之为“无晶圆代工厂”,有消息称IBM可能会分拆其芯片部门,并利用私募股权公司的投资形成一家合资企业,而中芯国际把自身定位为IBM代工俱乐部的接收目标,此举正是中芯国际试图在该俱乐部插足的具体表现,因为连连亏损的中芯国际已经暗示要是私有化。市场认为中芯国际正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密谈合作以形成联合代工公司,而特许半导体是IBM代工俱乐部的组成成员之一。这势必会影响到台湾地区的代工大玩家台积电以及联华电子(UMC)的市场份额。
实际上,中芯国际一直想借技术与产业重新布局扭亏为盈。中芯国际07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显示,整个季度约亏损660万美元,全年度仍亏损2550万美元。前三个季度,中芯的利润数字分别为880万美元、-210万美元、-2560万美元,第四季度虽仍亏损660万美元,但比第三季度大幅减少74%,且去年全年亏损2550万美元,也较2006年亏损的4400万美元减少42%。
长期以来,由于存储类(DRAM)产品严重亏损,从07年第三季度开始中芯尽管不断减少DRAM产品的代工量,同时增加利润较高的逻辑芯片之比重,但来自存储产品的营收,仍然占据整体营收的20%左右,即便第四季度中芯逻辑芯片产量比上季增加5%,在07财年度仍无法获得盈利。
外界认为,中芯未来主攻目标是争取整合组件厂(IDM)订单,尤其是AMD。从IBM手中获得了45纳米技术,可望在今年底在上海12英寸工厂量产。此外,中芯也获闪存大厂Spansion授权,在大陆制造并销售90纳米、65纳米产品,使中芯的内存产品线更为完善。中芯还加入了闪联等本土标准组织,与上下游将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高盛发表报告认为,中芯国际扩张过度,盈利前景欠佳,中芯国际的资本开支相对销售额比例与股价背道而驰。另外,中芯国际于深圳增建第六个营运基地,违反营运效率原则。中芯国际打算将一半DRAM产能转为逻辑电路,会使中芯国际继续亏损。中芯国际去年末季使用率虽达94%,但经营溢利倒退6%,其08年资本开支相对销售额比例较高,预计盈利仍难实现短期盈利。
不过,摩根士丹利表示,由于整体行业惨淡,2008年中芯的基本面仍将维持现有局面。不过中芯多数负面因素已被市场消化,尤其在中国大陆市场效应持续发酵,其在资本市场的效应仍被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