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大中型灌区的现状难适应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对灌区工程进行改造和灌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通过近几年来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及建设经验。为进一步加快灌区改造步伐,提出浙江省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灌区改本的发展方向,并对今后如何实施提出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管理体制;典型经验;效益农业;节水改造
1.浙江省大中型灌区基本情况
浙江省大中型灌区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建设标准低,渠系不配套,渠系建筑物配套建设不完善,经过多年运行工程老化夫修、渠道渗漏、塌坡严重,机电设备陈旧、能耗高、效率低,防洪排涝标准低、内涝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排涝标准一般只有3~5年一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灌区的渠道及河网水系污染日趋加剧,不仅严重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破坏了灌区原有生态环境,也造成水资源污染型缺水日益增长,减少了灌区可有效利用的水量。另外,灌区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省大中型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不到75%,管理单位入不敷出,难以为继。随着我省农业结构的调整,效益农业迅猛发展,现有灌区工程已难以适应效益农业的发展需要。为进一步发挥大中型灌区的作用,适应我省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迫切需要对灌区工程进行改造和灌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2.近几年来大中型灌区改造建设成就与经验
2.1 建设成就
自1998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财政扶持下,先后对铜山源水库灌区、长潭水库灌区、温瑞灌区、牛头山水库灌区和乌溪江引水工程灌区等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投资15715万元;对东阳横锦水库灌区、嵊州南山水库灌区、金华安地水库灌区等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总投资9210万元。到2001年底,我省6处大型灌区、2处中型灌区已完成干支渠道混凝土衬砌长度311k m,河道疏浚整治长度82.41km,新建改造水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1106处,改造泵站36座。建立了6处灌区渠系及河网的雨量、水位等水情遥控采集系统,共完成投资16144力元。
通过灌区改造,使改造后的大中型灌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新增灌溉面积103万hm2,恢复灌溉面积051万hm2;改善灌溉面积748万h m2;渠系水利用系数由不足0.45提高到0.55以上。灌溉保证率由不足75%提高到85%以上。排涝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10年一逼。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898万吨,年节水16360万m:,年增经济效益7119万元。使灌区河网水量调蓄能力加强,年增加蓄水量12280万m:,水质条件由过去的—V类提高到III—IV类水。通过灌区管理设施的改善及安装灌区办公自动化及量测水自动遥测系统,提高了灌区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灌区管理体制及水费改革的进程。同时改善了灌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对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灌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2 典型经验
对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项目,省各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华播按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基本建设项目程序执行,对项目的可研报告、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严格进行审查和批复。在项目实施中,严格资金管理,各灌区项目资金能按照有关财务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在项目实施中,均严格按“三制”执行,使项目建设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已验收的5个大型灌区项目、2个中型灌区项目中,有4个项目被评为优良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建设单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工程建设与改革经验。
(1)牛头山水库灌区。在对渠道工程的质量评定,特别是渠道外观质量评定,在目前尚夫统一的标准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在工程开工前组织台州市质监站、工程监理部等单位参照部颇有关规程、规范,借鉴其他同类工程取得的经验,编制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质量与评定的标准。并组织业主技术管理人员、监理、施工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渠道外观质量要求达到“直成线,弯成弧,平如镜”。即渠道上口、渠底边线、护轮带、伸缩缝、沉降缝在直线段要成“直线”,在转弯段要成为一条“弧线”,禁止出现锯齿形。渠道边坡、底板和护轮带要求表面平如镜,防止出现凹凸不平现象。对施工阶段质量严格控制,要求施工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明确质量岗位、质量责任,制定和完善质量考核奖惩办法。认真做好试验。做好试验段是做好整个工程内在和外观质量的控制的关键。指挥部组织监理、施工单位对混凝士配合比控制、施工工艺、外观质量控制等多种方案做了试验段进行试验。经过试验对比,选择出最优的混凝士配合比和施工工艺。为全面施工时内外观质量控制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该项目被评为优良工程。
(2)乌引(金华)灌区。在项目建设中,对设计方案反复考察和论证,确定乌引干渠建筑物———厚大倒虹吸在原设计基础上增加厚大溪引水堰坝这一内容。增加的设计内容投资仅30余万元,而其效益产生相当于投资1亿余元兴建一座年供水量3000万m3果的中型水库,建成后,每年即可引入3000余万m3厚大溪水,通过峙城、西贩等多条分干渠灌溉下游汤溪、罗埠及兰溪等地0.4方余hm3农田。“投资小、收益大”,被上级有关领导和专家誉为“四两拔千斤”工程。该灌区(一期)项目被评为优良工程。
(3)温瑞灌区。严格招投标程序,按“三公”原则确定机电设备采购及施工队伍。项目工程指挥部对所有机电设备采购、渠道士建工程等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选择。通过温州市建筑工程信息发布中心和浙江日报发布招标信息,在众多的报名厂家和施工企业中筛选技术力量雄厚、社会信誉良好的企业参加投标。在投标中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取设备制造厂家和士建施工企业。为本工程保质保量并按时完成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4)嵊州南山水库灌区。在做好灌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并获得优良工程的同时,积极开展灌区改革的试点工作,在田间配套较好的乡镇开展了用水户参与灌区管理的试点工作,在长乐镇西贩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主要负责所辖的支渠及以下的渠系工程、用水管理、水费收取等。用水户协会的成立,受到了当地乡村干部及广大用水户的欢迎。经过1年来的运行,广大用水户感到现在渠道管理的好了,用水矛盾容易解决了,田间灌水的速度也快了,农民有事找自己的协会,办事效率也提高了。灌区管理单位及乡镇政府也感到农民用水户的节水意识增强了,水费收缴容易了,水事纠纷也少了。
灌区信息化建设方面。我省正在编制钱塘江、乌引、铜山源三个大型灌区2002年度续建配套项目工程自控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方案。其中,萧山钱塘江灌区将作为全省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通过对该灌区排灌站、水闸等工程自动化建设、灌区计算机网络建设、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灌区管理总控制室建设,达到灌区运行及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灌区计算机网络建设采用IP宽带技术和GSM技术,灌区网络将与省水利厅信息网、萧山区人民政府专网互连;灌区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工程管理、运行管理、设备管理、大小修管理、定检管理、缺陷管理、库存管理、工程图表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统计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领导信息服务等子系统,正在努力把杭州市钱塘江灌区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灌区,并将为我省的灌区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3.灌区建设与效益农业
3.1 灌区改造目标与标准
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大中型灌区改造的步伐,以适应人世后农业的发展对农村水利的新要求及我省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按照水利部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及我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标准的要求;确定我省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通过灌区工程改造和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节水与续建配套建设规划任务,建立起高标准的灌区水利防灾减灾体系、高水平的水资源配套网络,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高效率的运行机制、高素质的灌区管理队伍。以适应我省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需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灌区防洪除涝、灌溉供水达到规范要求的标准,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灌排基础设施;建立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良好的灌区管理体系,促进灌区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建设的标准是:通过灌区工程全面配套与节水改造,使我省的大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大型灌区0.55、中型灌区0.65)。灌溉保证率达到90%。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经济作物重点区域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达到水稻、水产养殖区一日暴雨二日排出;旱地经济作物一日暴雨一日排出。
3.2 灌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内容
按照《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总体思想和要求,我省灌区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充分发挥灌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灌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全面改革,实现灌区以水兴农、以农养水的良险循环,探求灌区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规律。
我省大中型灌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灌区深化改革,力争在3~5年内,初步建成符合我省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灌区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是:
3.2.1 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继续推广灌区管理委员会的做法,灌区管理委员会是灌区的最高权力机构,山政府有关人员、灌区管理单位和用水产协会组成。主任由分管市(县)长担任,委员会成员包括灌区管理单位及用水者协会代表。
(1)支渠以上骨干工程的管理。灌区管理单位按照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定性,在经营管理上参考借鉴企业经营的方法,改进管理,增强经营活力。并推行灌区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灌区在运行管理方面推行承包、目标管理等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细化、量化经营管理职责任务,明确权责,落实责任,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人员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在岗人员的工资分酉i制度进行改革,以劳定酬、以绩定酬,工作业绩和工资、奖金挂钩,初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支渠及以下的田间工程。积极培育、逐步推广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用水者协会自行管理的做法。用水户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后,具有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用水户协会的职责是负责支渠以下田间工程的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及收取和上缴水费等。
3.2.2 水费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收管理
逐步理顺水价,灌溉水价要按照补偿成本、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灌区在核算成本水价的基础上,实行“小步快跑、逐步到位”的办法。增加水费收缴的透明度,让农民用明白水、缴明白费。在水费计收方法上,推行分级计量供水,逐步改进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改按亩计收过渡到按亩和接方的两步制水价,最后达到按方收费的方式。在供水制度上,采用定额供水、合同供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淡季灌溉水价优惠等政策,打破“喝大锅水”的传统观念。改进收费办法,减少收费环节,提高水费缴费率。
灌区改革的实施,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再总结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实施。
3.效益农业的发展将促进灌区区改造目标的实现
3.3.1 效益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浙江效益农业发展态势很好,已发展效益农业面积63.2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9.4%。种植模式中,蔬菜—水稻17.93万hm2,占28.3%;瓜果—水稻8.33万hm2占13.2%;稻田养鱼1.6万h m2,占11%;花卉苗木2.53万hm2,占4%;药材—水稻1.6万hm2,占2.5%,其它为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在效益农业面积中,水利设施比较完善的有38.6万hm2,采用设施(大棚)种植的4.09万hm2,已配套喷灌、滴灌工程的有0.733万hm2.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5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摆脱了自1995年以来农民收入徘徊不增的局面,效益农业符合我省农业发展方向。
3.3.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效益农业打好基础
为了促进效益农业的发厨0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999年省政府决定用6年时间建设(66.67万h m2)标准农田的决策,并出台了标准农田新增土地面积可以置换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结合土地整理,解决了大部份建设资金,进展轻快,目前,已完成标准田建设面积35.33万hm2。根据近两年来的建设进度和当前形势,省政府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步伐,2002年完成(66.67万h m2)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我省通过灌区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及现代农业、节水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标准化农田建设。全省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8.13万hm2,投入资金24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和节水增效示范园区2228个,面积14.33万hm2,投入资金24亿元;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6.67余万hm2,投入资金23.1亿元,今后还以每年4.67万h m2建设速度向前推进,每年投资约2.3亿元。上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效益农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3 效益农业发展将有力促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目标的实现
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是效益农业的特征。而这些有赖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和水环境的改善。
效益农业是目前我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省政府出台的资金、信贷、税收、交通运输、土地流转承包租赁、鼓励农产品出口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下,能极大地吸引企业财团、社会各界投入到效益农业这个大市场来,并根据效益农业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实现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这对加快我省灌区内田间工程节水改造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