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IC库存
IC展台
电子资讯
技术资料
PDF文档
我的博客
IC72论坛
ic72 logo
搜索关键字: 所有资讯 行业动态 市场趋势 政策法规 新品发布 技术资讯 价格快报 展会资讯
  •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新闻中心 > 技术信息 > 正文
  • RSS
  • 基于IMS的电信网融合
    http://www.ic72.com 发布时间:2007/6/13 11:39:38
    引言

      现阶段,我国各运营商面临着网络演进的问题,即:PSTN演进到固定软交换网络,GSM/CDMA网络演进到移动软交换网。

      软交换技术从固定网发展而来,以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和H.248/MGCP为核心的通信控制协议,通过软件来实现原来程控交换机的功能。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在3GPP的R5中首先提出支持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在3GPP的R6中。IMS已经被定义为支持所有IP接入网的多媒体业务的核心网。虽然IMS最初是为第三代移动网而制定的标准,但是IMS的体系架构能够很好地支持固定网和移动网在各种层次的融合。

      软交换和IMS是NGN发展的不同阶段,软交换网会逐步向IMS过渡并演进为基于IMS的下一代网。

          传统固网向固定软交换网络演进

      传统的电信网存在着业务单一、更新升级困难、维护成本高和不利于第三方业务提供商进入 等缺点。随着IP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下一代网络必定是以IP技术为基础,集语音、数层和视频等多种业务融合的网络。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融合的核心技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系统由上至下可分为业务/应用层、控制层、传输层和媒体/接入层。这种分层结构使得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与承载分离,各实体之间可以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

          传统的移动网向移动软交换网络演进

      GSM网络、2.5代的GPRS网络正平滑地向移动软交换网络演进,最具代表性的移动软交换网络架构版本是3GPP的R4。相对于3GPP的R99,R4最大的变化是一个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移动网,在电路域将MSC(Mobile-services Switching Centre)网元分为MSC Server和MGW(Media Gateway)这两个网元。R4的架构如图1所示。

    R4的架构

      BSS:基站子系统  RNS:无线网络子系统  SGSN:服务GPRS支持节点

      G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  HSS: 归属用户服务器  MSC:移动交换中心

      GMSC:网关移动交换中心  MGW:媒体网关  T-SGW:传输信令网关  R-SGW:漫游信令网关


                                                图1 R4结构图


      1.R4接入部分

      在原有GSM设备上叠加了3G的设备,也就是图1中的BSS和RNS,使得2G和3G的移动终端分别通过不同的基站接入到移动网络中。

      2.R4核心网部分

      核心网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分组域主要有SGSN和GGSN两个网元,电路域主要有(G)MSC Server、MGW、T-SGW、R-SGW等网元。其作用是:SGSN主要负责移动性管理;GGSN主要完成与其他分组交换网络的连接;(G)MSC Server进行呼叫控制和移动性管理;MGW对媒体格式进行转换处理;T-SGW承担移动软交换网与PSTN的信令互通;R-SGW承担移动软交换网与传统移动信令网的信令互通。

      3.软交换网络的优势

      移动软交换网络分为应用层、控制层、传输层和接入层。这种分层结构使得移动软交换网相对于现在的GSM网络具有系统容量大、利于增值业务的开展、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简单、采用以IP为主的分组传输方式节省了传输链路资源、与IMS融合更加容易等特点。GSM网络向移动软交换网络的演进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软交换网络和IMS的融合

      IMS采用SIP协议进行端到端的呼叫控制,由于SIP属于应用层协议,与接入方式无关,这使得IMS对传统电信网、固定软交换网络和移动软交换网络进行融合成为可能,同时IMS在业务层面也支持对语音、视频、数据、即时消息等业务进行融合。 1.IMS功能实体

      IMS的功能实体有代理呼叫控制功能(P-CSCF)、查询呼叫控制功能(I-CSCF)、业务呼叫控制功能(S-CSCF)、断点网关控制功能(BGCF)、媒体网关控制功能(MGCF)、媒体资源功能控制(MRFC)和媒体资源功能处理(MRFP)等。

      P-CSCF是呼叫用户终端接入IMS的第一个网元,具有地址翻译功能。P-CSCF将SIP消息发送到用户终端归属地的I-CSCF。I-CSCF是用户终端归属地的接入点,在用户登记时通过I-CSCF查询HSS,为用户分配一个S-CSCF,将其它IP网络的SIP请求消息路由给S-CSCF,并具有隐藏本地网络拓扑的功能。S-CSCF具有登记功能,从HSS下载并临时存储用户信息,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对上层应用提供接口。BGCF选择与PSTN互通的网络,并选择MGCF。MGCF通过SIP协议与S-CSCF互通,通过H.248协议对媒体网关进行控制,通过SIGTRAN协议与信令网关连接,MGCF进行SIP消息和ISUP(ISDN用户部分)信令的转换,完成IP网络和PSTN的信令互通。MRFC的功能是媒体资源控制,通过H .248协议对MRFP进行控制。MRFP对媒体进行处理,例如编解码、混音等。

      2.IMS与PSTN的互通

      T-SGW将PSTN的NO.7信令消息转变为IP承载的M3UA消息,将MGCF发来的M3UA消息转换为MTP3消息,T-SGW仅仅是对底层承载方式进行适配,这样便完成了信令的互通。

      由于媒体流的格式不一样,因此需要MGW进行媒体格式的转换。例如把PSTN侧的基于ATM传送的PCM编码转换为基于IP的RTP流。

      3.IMS与固定软交换网络的互通

      由于IMS网络和固定软交换网络都是基于软交换技术,基于IP承载并用SIP协议作为呼叫控制协议的,而且它们具有类似的开放业务接口,即由ITU提出的基于Parlay的标准接口和3GPP提出的基于OSA的标准接口,因此它们的互通从架构和协议上看比较容易。但由于IMS和固定软交换网分别从移动网和固网角度提出,仍有很多互通的问题需要解决。

      4.基于IMS的网络融合

      基于IMS的网络体系架构是下一代网发展的方向,其网络融合架构如图2所示。网络共分为四层,IMS处于会话控制层,通过分组域来传输信令和媒体流,IMS独立于电路域。在IMS域中,各网络单元之间的接口都有标准协议,MGCF和MGW、MRFC和MRFP之间的接口协议是H.248协议,MGCF和T-SGW之间的接口协议是SIGTRAN协议,其余网元之间的接口协议是SIP协议。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架构

                            图2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架构


      从网络的分层结构来看。融合指四个层次的融合。

      (1)接入层的融合

      在接入层,支持所有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的接入。

      移动终端接入:移动终端可以通过2G/3G基站、WiMAX接入网或WiFi接入网等接入到IMS网络中。

      固定终端接入:SIP终端可以直接接入到IP网络中;模拟终端、ISDN和ADSL等可通过接入网关接入,并被适配至IP网络;H.323终端通过终端适配接口完成H.323协议和SIP协议的转换。并被接入到IMS网络中。

      (2)传输层的融合

      在基于分组的承载网络上,通过ATM,IP,MPLS等技术,运用InterServ/DiffServ机制,使QoS得到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会话控制层的融合

      统一的会话控制是网络融合的核心,这个层次的融合是最复杂的。会话控制层的融合包括IMS、固定软交换网、PSTN、移动软交换网和传统移动信令网等的融合。IMS与PSTN通过T-SGW实现信令互通,通过MGW实现媒体流的互通。IMS与传统移动信令网通过R-SGW实现信令互通。

      (4)应用层的融合

      应用层包括SIP应用服务器、Parlay/OSA和智能网。Parlay/OSA提供的标准应用编程接口(API),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业务平台,有利于第三方的业务提供。具体的业务,如语音、视频、即时消息、数字集群等都可以融合在统一的平台上。

         基于IMS融合需要研究的问题

      1.IMS与固定软交换网络的互通

      ●移动网和固网对用户终端的鉴权机制不同。IMS需要扩展以适应固定软交换网的鉴权。

      ●由于接入方式中对于位置管理的差别,使相应的信令接口和计费接口中的相关信息需要更改。

      ●两个网络的用户数据库应融合成一个公共的用户数据库,这样有利于对用户的鉴权、认证和计费。

      ●现有的IMS只支持移动智能网业务。需要扩展IP多媒体子系统交换功能(IM-SSF)以支持固定智能网业务。

      ●由于固定软交换网络不支持移动性,需要考虑IMS和固网融合时移动性方面的问题。

      ●因为在移动网络中空中接口资源有限,为了节省空中资源需要在P-CSCF中进行SIP压缩;而对于固网的接入。带宽资源丰富,不需要进行SIP压缩。所以固定终端无需支持相应的压缩算法,从而降低了对终端的要求。

      2.应用层会话控制

      IMS架构必须扩展,以适应多域核心网支持端到端多媒体会话的控制和管理。

      3.端到端QoS控制

      在QoS控制方面,3GPP已经定义了信令层面的QoS控制,但端到端的QoS控制涉及到应用层和承载层的QoS控制。只有承载层的带宽资源满足上层的应用需求,才能最终使应用层的Q oS得到保证。带宽管理器可能会被引入,用于对资源状态的监视和资源的调度。

      4.业务和应用管理

      ITU-T还没有提供3GPP定义的各种业务,对一些具体的应用,3GPP也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标准。

           结语

      由3GPP提出的IMS在固网和移动网的融合方面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这些问题只会促进IMS的完善。软交换和IMS是传统电信网向NGN演进的不同阶段,PSTN、GSM、软交换网和IMS等将以互通方式长期共存,软交换网会逐步向IMS过渡。IMS将可能最终替代软交换网,成为NGN统一的融合平台。




    www.ic72.com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行业动态
  • 市场趋势
  • 政策法规
  • 新品发布
  • Baidu

    IC快速检索: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
    COPYRIGHT:(1998-2010) IC72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客户服务:service@IC72.com 库存上载:IC72@IC72.com
    (北京)联系方式: 在线QQ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10-82614113 传真:010-82614123
    京ICP备06008810号-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10 号 企业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