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pcb工业又一次取得突破,产值、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pcb生产大国。尽管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整个行业仍有环保、标准、生产许可证、原材料涨价等诸多问题等待行业内企业共同努力,一起解决,以便其成为世界级的pcb强国。
特邀嘉宾
恩达电路总经理 陈荣贤
上海南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包秀银
东莞联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郁弼
上海美维电子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龚永林
天津普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唐艳玲
深圳崇达多层线路板有限公司 曾志军
cpca协会顾问 林金堵
环保须加大力度
●只有切实搞好环保,pcb行业才能走得好,走得远
●关注废弃物、废水、废气三废治理
●出货要符合RoHs标准
陈荣贤 pcb是电子通信产业的基础,没有pcb是不行的。但又要承认,pcb加工生产对环境是有污染的。污染状况不改变,中国pcb行业走不好,也走不远。在过去几年,我们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在治理污染、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开始尝到了一些甜头,国内外客户稳住了,订单增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加强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工作,使废水循环回用稳定,废蚀刻液循环回用再生和铜的回收上一个新的台阶,废水处理站药液添加系统达到自动控制,进一步开展节能减排,使印制板厂成为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的现代化电子工业园。
龚永林 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能源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条件,不能以大量的资源耗费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十一五”规划确定了节能减排指标,是必须执行的硬指标。印制电路行业是用水用电大户、污染废水排放大户,必定要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措施不是压缩生产、减产减排,有效措施是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从pcb生产源头抓起,采用环保型绿色材料,采用节水节电型工艺和设备,其次是废水、废物的回收利用。在印制电路行业内,由于各企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对节能环保认识的差异,贯彻清洁生产的程度差异很大。因此,行业内需要推行低消耗少排污的先进技术与管理,完全可以做到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目前行业内迫切需要有个清洁生产标准来规范本行业工厂的清洁生产要求,实现节能减排,造福人类。
包秀银 信息时代在改变着我们的经济模式、思维和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对资源的认识,无论怎样,作为信息时代的支持产业——电子行业,它的存在并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对推动该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pcb作为该产业的基础环节,呈现出的持续增长与阶段性跳跃发展态势,值得关注。
资源能源缺乏、环境恶化等是社会发展的约束瓶颈,科技创新、环保洁净生产、再生资源利用成为共识,相关法规将越来越体现出这些方面的约束。相对以往的生产理念,pcb行业的经营特性势必会改变,目前最具约束性的改变,是环保洁净生产,而其他行业可能会出现短期内环保生产与粗放生产并存,pcb行业则会顺应潮流,因为它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环境保护压力大、政府监管力度大的地区。
由于管理技术的进步,资本市场的完善,与科研机构的有效联合,使得整机厂、印制板、覆铜基材、铜箔、玻纤、树脂、科研院所采取分工合作、自愿整合、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战略组合成为可能,在增加整合经营效率的基础上,进行废旧印制板回收、废液汲取回收、边角余料处理、包装重复利用等等,可用以增加资源的使用效率、绿色生产。
唐艳玲 pcb生产企业的环保有两个方面是需要关注的:一是生产废弃物、废水、废气的治理排放,目前国家和城市都有明确的标准。二是产品出货符合rohs标准。
环保是世界性的,是所有企业、公民共同面对的事情。地球只有一个,面对环保是企业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曾志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印制电路板第一大生产国,由此而可能导致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各地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措施,限制或暂停一些容易导致环境污染的行业的建设项目审批。在两个印制电路板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和华东地区中的多个城市,各类印制电路板工厂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均处于暂停的状态。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印制电路板新建设项目的限制是没有筛选和甄别机制的、“一刀切”式的全面停止,令整个印制电路板产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双重难题。
中国印制电路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应该是在建立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事实上,这也是其他发达国家曾经面临过的问题和走过的路。因此,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印制电路板产业的发展并不矛盾。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性产业,其发展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的规划和战略。因此,政府对该产业的发展应遵循限制和引导并重的原则,不宜“一刀切”式的简单处理。可能采取的措施包括:
第一,利用高密度印制电路板产品的高准入门槛,甄别、筛选优秀的项目和企业,引导产业向高投入、高技术附加值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限制了大量的低投入、低技术附加值产品制造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在企业经营素质上确保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