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民1,2,单桂晔3,刘益春1,孔祥贵2 | |||||||||
(1.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吉林 长春 130024;2.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33;3.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3) | |||||||||
摘要:通过溶胶-凝胶的方法,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49nm和60nm两种不同粒径的SiO2纳米粒子,并将其分别与聚乙烯咔唑(PVK)混和,得到了不同粒径、不同质量分数配比的PVK/SiO2纳米粒子复合体系;利用光致发光光谱、吸收光谱和喇曼光谱,深入研究了PVK分子在不同状态条件下的发光特性和PVK/SiO2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光学性质;在复合体系中,观察到PVK与SiO2纳米粒子之间的界面能量转移过程,且不同粒径的SiO2纳米粒子对PVK分子的发光性质景响也不同。通过喇曼光谱的进一步研究表明,SiO2纳米粒子的存在,使PVK分子的振动能量明显减小,表明PVK分子与SiO2纳米粒子表面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光致发光;纳米粒子;能量转移 中图分类号:0484.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76(2003)09-0029-06 1 引 言 聚乙烯咔唑(PVK)是一种空穴传输型导电聚合物,电子亲和势为1.5eV,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经常被用来作为传输层,在基础研究和光电子应用领域里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4]。聚合物的填充改性已有很长的研究历史,近年来采用高荧光效率的染料[5]、稀土发光配合物[6]、C60/C70 [7,8]体系对PVK进行掺杂,并研究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及其光电特性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利用纳米制备和纳米表征技术研究具有确定粗糙度的纳米表面,进而研究这类表面对有机分子的光谱增强,主要是表面喇曼光谱增强的性质[9],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实验 SiO2纳米粒子的合成[1],依次取无水乙醇(分析纯)50ml,氨水(分析纯)1.7m1,去离子水1 m1,TEOS(分析纯)1 ml,加入反应瓶中,在水浴加热40℃时,利用电动搅拌器缓慢搅拌,3h后加入TEOS(分析纯)1ml,再反应3h。反应完毕后,瓶中溶液成乳白色胶状,这样就制得了SiO2纳米粒子。透射电镜下观察可知,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为60nm,分布均匀。其他反应条件不变,将氨水的用量改为2m1,就可以得到40nm的SiO2纳米粒子。 3 结果与分析
对PVK薄膜在325nm激光激发下的发光光谱进行了拟和。根据其大致的峰形和发光机理,利用高斯拟和将其分解为三个发光峰,如图3所示。断续圆点是实验测得的曲线,而连续实线是拟和曲线,二者完全吻合。可以看到PVK发光位于350~550nm内,最高发光峰位于412nm,归属于带隙发光。位于451nm处不明显弱肩为浅缺陷的发光,在拟和曲线中也可以看到,它的强度很弱。而位于481nm处较为明显的发光可归属为表面缺陷态的发光[14]。
图4为在325nm激光激发下的40nm(a)和60nm(b)SiO: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光谱。可以看到有两个明显的发光峰,分别位于418 nm和495nm处。SiO2是绝缘体材料,带隙很宽,它的发光不可能是带隙的发光,只能是来自缺陷,所以半宽度很宽。40Bm和60nm SiO2纳米粒子的发光峰位置相同,只是40nm SiO2纳米粒子的发光强度高于60nm SiO2纳米粒子。这是因为,纳米粒子的粒径越小,表面缺陷越多,所以来自表面缺陷的发光增强。下面,比较一下PVK薄膜和SiO2纳米粒子的光致发光光谱,二者的发光峰都很宽,而且位置重合,但相对发光强度分布明显不同。在图3中,PVK位于高能侧的412nm处的发光强度高于位于低能侧的481nm处的发光强度;而在图4中,SiO2位于低能侧的495nm处的发光强度高于位于高能侧的418nm处的发光强度。
实验中发现,40nm和60nm SiO2纳米粒子的吸收谱几乎一致,其中60nm SiO2纳米粒子的吸收光谱显示在图5中。可以看出SiO2纳米粒子的吸收范围很宽,直到500nm左右仍有吸收,与PVK的发射谱重合。这为PVK向SiO2纳米粒子的能量转移提供了必要条件。
图6和图7分别是40nm和60nm SiO2纳米粒子与PVK复合体系薄膜的光致发光光谱,其中a,b,c,d各谱线依次为PVK在复合体系中的质量分数为5%,20%,40%和60%时的发光光谱。根据以上的分析,400nm左右的发光主要来自于PVK的带隙发光,而500nm左右的发光主要来自于纳米SiO2的表面态发光。我们采用400nm处发光峰的积分强度和500nm处发光峰的积分强度的比值,对不同粒径、不同浓度掺杂所引起的发光性质改变进行比较。积分强度的比值列于表1中。从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对于PVK/60nm SiO2纳米粒子复合膜,PVK的质量分数为5%时,积分强度的比值为0.71,随着PVK的含量增加,质量分数达到20%时,比值也随之增加到1.01,然而,当PVK的质量分数为40%时,比值却下降到0.67,PVK的质量分数为60%时,比值继续上升为0.90,仍然小于PVK含量为20%的1.01[5]。在PVK/40nm SiO2纳米粒子复合膜中,同样可以观察到积分强度的这种变化趋势。但是,与PVK/60nmSiO2纳米粒子复合膜不同的是,PVK的质量分数达到60%时该比值为0.94,比40%时还要小,没有再次上升。这表明PVK/SiO2复合体系中,的确存在着PVK向SiO2的能量转移,而且PVK的质量分数为40%(对于60nm SiO2纳米粒子)或者60%(对于60nm SiO2纳米粒子)时,发光峰强度的比值最小,说明这时候PVK和Si22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高。原因可能是这个比例的PVK含量使SiO2纳米粒子表面得到较好地修饰,而且能够使SiO纳米粒子在PVK中的分散比较均匀[7]。SiO2纳米粒子的粒径不同,体系中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时的PVK质量分数也不同,这是因为小粒径的纳米粒子,表面积大、表面缺陷多、能量转移的几率大,所以,同样的能量转移效果,小粒径的纳米粒子所需的质量分数要小一些,也就是PVK的质量分数更大一些。
能量转移有多种形式,如碰撞转移、重吸收过程、共振转移和形成分子络合物等。可以认为在PVK/SiO2纳米粒子复合体系中存在的主要是非辐射共振转移。因为它符合共振转移的三个条件:(1)分子间的距离在5~10nm;(2)供体的荧光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有重叠;(3)能量供体必须是发荧光的。为了深入观察PVK/SiO2纳米粒子复合体系的界面效应,测量了PVK薄膜和PVK/SiO2复合膜的喇曼光谱,如图8所示。复合膜选用的是PVK/40nm SiO2复合膜,其中PVK的质量分数为60%。根据文献报道[15],对各个喇曼峰进行了归属,详细信息列于表2中。从表2可以看出,SiO2纳米粒子的掺人,导致PVK分子的所有振动峰发生红移,即PVK分子的振动能量降低。这表明SiO2纳米粒子表面与PVK分子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是研究有机与无机纳米体系界面效应的良好模型。
4结论 | |||||||||
本文摘自《微纳电子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