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开幕的“国际纳米科技综合展(
nano tech 2006)”上,日本东丽展出了面向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的碳氢类电解质膜,并利用采用该电解质膜的燃料电池,完成了驱动笔记本电脑和玩具的演示。
该公司碳氢类电解质膜的特点在于,在单体状态下与磺酸基(sulfonic acid group)结合后,再与单体发生聚合就会形成聚合物。由此能大大降低甲醇溶液透过电解质膜、即“甲醇渗透”现象的发生。
具体来说,与主流的氟类电解质膜、美国杜邦公司研制的“Nafion117”相比,在质子导电度相同的情况下,可将甲醇渗透降低至1/10以下。对于此项开发成果,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第46届电池讨论会”已经做出报告,但当时只是公布了运行500小时后的试验结果。在此次展会上进行了展板展示,据称在运行2000小时后功率仅下降数个百分点。
该公司在展会上进行了2项演示,一是利用配备20个电池单元的燃料电池驱动笔记本电脑,另一个是利用配备7个电池单元的燃料电池驱动玩具。两种燃料电池都是采用燃料泵和风扇向单元供应甲醇和空气的有源方式。
由于相关法规的限制,无法将高浓度燃料带入会场,因此此次使用的燃料是重量比例约为60%的甲醇溶液。向单元供应燃料时,稀释成百分之十几以后再使用。
对于2007年前后开始实用化的便携燃料电池用电解质膜,该公司表示在供应体制上没有任何问题,对于MEA(膜电极)的供应,则表示只要有需求就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