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IDconsulting:冷静看待Intel制造落户大连
3月下旬以来,“Intel最新一座12英寸芯片工厂正式落户大连”的消息一直是各界关注的持续热点,很多人把这看成是带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的确,Intel这座芯片制造厂最终选址中国,是个多方共赢的决策:首先,对Intel而言,选址中国,可以获得的较为优惠的产业政策、更*近下游PC市场等有利条件,从而以更低的生产成本、更高效的客户服务在与AMD的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对中国PC企业而言,Intel此举可以带来CPU相关产品采购成本的下降及服务支持的升级,这对利润日益微薄的PC企业而言可谓利好;最后,大连则是这一动作中获利明显的另一方,Intel芯片制造厂的落户,无疑将大大提升大连的城市品牌,增加税收并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
然而,Intel这个将带来多方共赢的大动作,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带动作用却很有限。实际上,此举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统计数字上,随着Intel制造工厂的加入,中国半导体产业规模将实现大幅增长,集成电路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技术含量也将得到明显提升,但这些增长更多地将只是Intel新制造厂的自身表现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统计的影响,并非带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而形成的。
与产业规模相比,人们更多地期许是在Intel新工厂的带动下,尽快培养更多的半导体技术人才,从而有效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水平,但这在短期内则很难实现:一方面,相对而言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不明显,Intel新工厂90nm工艺的产品目前已有量产,因此对制造业的技术提升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集成电路制造步骤繁多、生产线分工精细,因此Intel新工厂对产业的贡献将是培养大量的熟练生产线工人,而生产线工人对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生带动作用则相对有限,而掌握核心生产技术的更高层次的生产线管理人员,将主要来自国外或台湾地区,这一点从中芯国际的早期运作过程即可得到印证,因此中国本土这类人才短缺的现实短期内尚难改观。
此外,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差距集中体现在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水平的落后上,而这也正是一个地区半导体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但对80%以上的设计能力在0.18微米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Intel新工厂90nm的工艺水平有多少支持作用呢?更何况Intel新工厂并非代工厂,因此其他IC设计厂商就更难有分享其工艺细节的机会了。
因此,必须理性看待Intel新工厂落户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贡献和带动作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必须将立足点置于自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