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征集各方建议后,一批批鲜活的民生议题纷纷立项。日前启动的“糯玉米种质创新和产业化示范工程”便是一例。来自郊区农科站的工作人员带来农民兄弟的真实想法———“可否把玉米种得又甜又糯,让伲钱袋子更鼓”,直接促成了项目的成功立项。项目负责人、市农科院作物研究所
研究员王义发表示,糯玉米的种质创新和产业化,以每亩增收500元-550元计算,如在长三角地区示范种植15万亩,就将为农民增收1亿元,增加1000个就业机会。同时,也让口味挑剔的“老饕”们尝到粒大饱满、晶莹剔透的糯玉米。
如何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服务于技术创新,也是科技投入公益化一大着力点。从2004年起,政府每年投资上千万元,建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覆盖全国1019家图书馆的科技文献系统、苏浙皖沪384家单位的3620台(套)大型仪器的开放共用等,既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投入,又为上海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集纳海量科技资源和信息的平台。在接近10万人的注册用户中,不乏像华鹰玻璃厂这样的民营企业,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借力平台,一举跃升到国内大玻璃厂的前列。
科技投入倾情公益的趋势,将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下去。市科委副总工程师钮晓鸣透露,今后这笔“公益”账本将和全市科技工作的主线,即“三个聚焦”更加合拍:聚焦国家战略,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的支持;聚焦重大产业,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中共性技术的开发,尤其是节能、环保领域;聚焦创新基地,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让更多中小企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