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IC库存
IC展台
电子资讯
技术资料
PDF文档
我的博客
IC72论坛
ic72 logo
搜索关键字: 所有资讯 行业动态 市场趋势 政策法规 新品发布 技术资讯 价格快报 展会资讯
  •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 RSS
  • 英特尔全年获利劲减42%背后
    http://www.ic72.com 发布时间:2007/1/26 9:06:00
          市场号召力逐年递减致PC厂商去年全线牵手AMD,处理器供货“双轨制”已然成型 
      “世间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在过去的20年里,在IT的小宇宙里,英特尔就是太阳,就是王法。 
      英特尔是一家*技术创新引领市场并获取成功的公司。它的创始人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其第二任CEO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在第三任领导者安迪·格鲁夫治理下,英特尔与微软构建的wintel联盟让其置身高科技业的宇宙中心。 
      然而,站得太高容易让胜利者忽视市场运行的规律。在多元化平台战略转型的变革中,英特尔长期的跟随者与竞争对手AMD抓住机遇,凭借64位计算及多核技术迅速上位,并借助这一“阿基米德杠杆”开始撬动整个行业。 
      去年以来,失去了“技术公信力”这一金杯的英特尔,就像丧失了生殖能力的鱼王显得焦虑而不安。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开始迅速流失,包括惠普、戴尔、联想在内的全球PC大厂在2006年终于无一例外地展开了与AMD的合作,且一发不可收拾。 
      与竞争对手AMD的价格战,又严重挫伤了英特尔的获利能力。而失去技术制高点的直接后果,也是最令英特尔担忧的是,在酷睿2芯片之后,究竟还能不能拿出更能取悦市场的产品?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去年9月,英特尔再度宣布全球架构重组,除裁员10%外,更重要的一项决定是——全面回归芯片主业,或出售,或搁置,英特尔斩断了一切与处理器无关的多元业务,重回芯片制造,希望集中力量保住IT世界“垂范天下”的王族宝座。 
      全球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日前发布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的销售收入为9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02亿美元相比下降了约5%,然而净利润却只有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4.5亿美元,下滑了39%。 
      英特尔2006年的盈利也只有354亿美元,净利润仅50亿美元,较之前年下滑42%。 
      在英特尔的报告中,几乎没有提到关于台式机芯片的销售情况,只是简单地表示,英特尔移动芯片及服务器芯片销量超过单价较低的台式机芯片。英特尔称,反观对手AMD,因苦恼于订单量减少,造成库存太多不惜大规模降价出清,将导致AMD第四季的净利低于预期。 
      业内人士普遍认同了这种说法,认为英特尔与AMD之间的价格比拼,已经令得市场价格急速失衡,过去英特尔主流规格的处理器平均售价在180-200美元左右,目前已经跌落至100-120美元,处理器的利润损失也进一步加大。 
      AMD与英特尔在这场价格战中都受到了伤害。AMD本月12日进一步调低了销售及盈利预期。美国《商业周刊》称,“英特尔与AMD的价格战导致了两败俱伤的局面。” 
      下滑的根源:公信力下降 
      “价格战只是表象,之所以要对AMD进行大规模的价格战,根源在于英特尔的技术公信力已经大不如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表示,“英特尔现在缺少的是新的技术公信力,它成立至今一直*这个把持市场。” 
      一位熟悉AMD的人士表示,“价格战也好、推新品也好,以前英特尔只要用上其中一招,便能令得AMD全面收缩,但是现在不行了,2006年一年,从奔腾D到酷睿2,英特尔新品换了几轮,价格也降了近50%,但仍然无力挽回失去的市场份额”,“无法扼制AMD的发展,令得英特尔相当尴尬。” 
      在过去五年间,根据Mercury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AMD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14%,上升至2006年25%。其中,仅2005年一年,AMD从英特尔的手中拿走了超过5%的市场份额。至2006年第四季度,根据IDC统计报告,AMD在中国台式芯片的出货量已经超过市场总额的31%。 
      而在2002年,英特尔芯片如日中天时,AMD一年就亏损了13亿美元。甚至就在2005年初,英特尔在移动芯片市场上的占有率仍超过90%,市场上几乎看不到采用AMD芯片的笔记本,而到了2006年底,包括全球第一大PC厂商惠普在内的众多PC厂商先后推出了十数款采用AMD移动解决方案的笔记本。 
      PC厂商双轨制已成事实 
      在连续十几个季度市场份额被AMD蚕食后,英特尔一直在反击。纵观英特尔与AMD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商业周刊》有评论称,“2006年英特尔与AMD之间的争夺进一步升级,AMD因为赢得戴尔公司的订单而获得了重要的胜利。”事实上,从2004年联想率先开始采用AMD芯片起,包括惠普、戴尔、联想、宏基、华硕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国际品牌及国内品牌在处理器采购上都已经开始实行“双轨制”。 
      一方面,清华同方等本土中小品牌纷纷推出AMD机型,另一方面惠普等国际大厂则频频引进AMD机型大力进军中国二、三线市场,去年惠普甚至还专门推出了旨在面向中国市场的AMD机型。今年PC巨头戴尔总裁迈克·戴尔自食前言,一改与英特尔亲密无间的“唯一合作关系”,接连推出采用AMD处理器的服务器、台式机和笔记本。今年9月,一向与英特尔过从甚密的方正通过收购方佳电脑加入AMD阵营,无疑让英特尔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2004年,联想最早宣布亲近AMD时,业内曾传出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要与联想折账的传言。然而,纵观目前的市场,大部分PC巨头的台式机产品线,过半以上的机型采用AMD芯片,只有少数几款高端机型保留采用英特尔芯片,而据称原因是“我们仍需要英特尔返点作为宣传的费用。” 
      超级计算机采用AMD芯片 
      PC大厂集体倒向AMD,固然让英特尔觉得十分烦恼,与此同时,在最高端的技术市场上,也正在发生着一些有趣的改变。去年下半年,美国能源部国家安全管理局下属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委托IBM及AMD为其建造一台名为Roadrunner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这台计算机除了IBM 驰名天下的POWER架构外,还将采用16000颗AMD皓龙处理器。 
      同时,AMD还将与Cray公司合作,使用皓龙处理器与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生产全世界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在2006年11月公布的第28届全球TOP500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上,基于AMD皓龙处理器系统的已经达到113个,占总数的22.6%,比去年增长一倍多,同时也首次超过了IBM Power处理器成为TOP500中应用最多的第二大处理器。值得关注的是,在排名前10的超级计算机中,其中的3个采用了皓龙处理器。 
      “Intel inside”市场效用减弱 
      “如果消费者只认准Intel inside,我们就只能听从市场选择采用英特尔芯片。”一位PC厂商代表如是说。事实上,除了技术的公信力外,英特尔市场公信力的降低正来自于自身策略调整。2006年初,英特尔宣布弃用使用了十多年的“奔腾”金招牌,全面步入“酷睿”时代。 
      据记者在电脑城实地考察发现,前两年,消费者买电脑问的往往是“这是奔腾的吗?”,“AMD芯片相当于奔腾几?”,而现在消费者则大多询问“这是双核的吗?”客观上,英特尔与AMD在2006年的一番舆论战、市场战将“双核”的品牌价值急剧拉升,据英特尔内部人士透露,截至2006年第三季度,英特尔酷睿双核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接近50%,而酷睿2双核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也逼近两位数。 
      与此同时,“奔腾”的退市,也打破英特尔独一无二的“芯片”标识,混淆了AMD与英特尔之间的双核概念,致使Intel Inside在消费者中形成的强力心理效用减弱,市场公信力直线下降。 
      市场随之叛变,几年前只出现在DIY市场的AMD芯片,现在也被PC厂商们组装成了整机,摆放在了英氏机型的旁边,同为双核芯片的AMD,随着品牌机数量的增加,增加了被消费者接受的几率。 
      更令英特尔为之震怒的是,销售渠道也“闻风而动”,去年11月,英特尔中国大陆5家CPU总代理之一——英迈国际宣布投奔AMD,后者通过英迈向中国大陆、香港地区供应全系列的、面向台式机、移动、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处理器。 
      英特尔今年3月底强推四核 
      面对消费者观念、PC厂商、渠道、高端技术市场的种种不利因素,英特尔从最初的强力制裁转为内部频繁调整,从产品线到市场手法都进行了修正,试图以“加速跑”的方式适应市场变化。 
      据可*消息透露,英特尔将在今年3月底全力推进四核处理器,为了配合该计划,英特尔已决定调低酷睿2处理器的广告返点。 
      自2006年初,酷睿双核上市,至2006年7月酷睿2双核发布,再到四核处理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英特尔接连推出了3代处理器,与摩尔定律“电脑芯片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相比,提速了不止一倍。 
      对于这种“加速跑”,英特尔的解释为,“希望通过新产品发布来重新树立公司技术领先的形象”。 
      对此消息,分析人士表示,能否在第一季度出清剩余的奔腾D、奔腾4芯片将成为英特尔能否顺利推进4核的关键,“四核的上市,意味着英特尔将进一步调低酷睿2芯片价格”,英特尔重新挥舞新技术与价格战的大棒,目的在于要迅速与AMD分出一个高下。而新上市的四核比之目前的双核,对于英特尔而言,利润率也更为丰厚一些。 
      观察 
      频繁调整痛失技术先机 
      去年6月,为应对计算机芯片需求疲软,以及来自对手的威胁,英特尔选择断臂,将手持装置制造微处理器的通信芯片业务,以6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Marvell科技公司。 
      9月,为降低成本,英特尔再裁员1.05万人,同时向着今年减低成本20亿美元的目标迈进。 
      “20年来,英特尔一直是最稳当的硅谷企业,但最近,它好像迷失了方向”,Raymond James & Associates投资公司的分析师库马表示。 
      事实上,正是两年前的一个决定,将英特尔推入了市场份额流失、技术公信力下降的泥沼。 
      英特尔内部频繁调整 
      可以说,大规模的重组计划,吹响了英特尔重新回归芯片主业的号角。以“欢跃”为代表的平台方略在这次重组计划中被束之高阁。 
      “我们没有取消这个平台,只是暂时停止推广计划。”英特尔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英特尔目前主要活动都集中在以酷睿微处理器架构为核心的CPU推广上。 
      这一行动距英特尔在2005年末宣布将公司改组为“移动”、“数字家庭”、“数字企业”、“数字医疗”四个事业部,以一家单纯的芯片公司向多元化平台方案供应者转型,不过短短两年的时间。 
      在这两年间,竞争对手AMD的市场份额从2004年末的16%急增至2006年末的25%。在这两年中,包括惠普、戴尔、联想在内的全球前三大PC厂商都成为了AMD客户。 
      2006年7月,AMD又斥资收购了全球第三大图形芯片厂商ATI,进一步为微软Vista图形年代的到来,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忽视技术给予竞争对手机会 
      有分析师认为,自英特尔宣告抛弃旧有模式,不再把精力集中在PC领域,而开始推行平台化战略的时候,危机已蕴含其中了。 
      2004年的“多元化”转型的战略甚至遭到英特尔内部人士的质疑。有人认为,“如果你的技术出类拔萃,那就没必要大搞噱头。”还有人认为,“过分强调平台战略而忽略技术,似乎是背离了英特尔三十几年来的传统。” 
      “恰恰是这个技术空档,给英特尔的竞争对手提供难得的机会。于是,AMD抢先发布了自己的64位芯片和双核处理器,一举取得了市场先机。”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郭畅表说。 
      链接 
      四道难题考验英特尔破冰能力 
      库存决定战机 
      英特尔除了以价格作为武器,另一项武器则是芯片生产由90纳米发展到65纳米制程的技术,英特尔在2006年65纳米制程处理器的出货量达7000颗,技术发展成熟比AMD早一年。英特尔将持续在第一、二季放量65纳米制程奔腾D。 
      分析人士认为,能否在2007年第一季度全面出清残余的奔腾D、奔腾4芯片是英特尔能否成功发起价格战的关键。 
      目前笔记本市场上,英特尔迅驰二代(SONOMA)笔记本、迅驰三代(NAPA)酷睿双核笔记本、酷睿2笔记本同时在市场上销售。除了酷睿2笔记本之外,前两种笔记本均为32位硬件系统,难以兼容微软最新的64位操作系统Vista,在微软Vista强势的宣传攻势下,这种32位笔记本“先天不足”的情况为全面清货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双轨制是必然的结果” 
      自2004年联想率先采用AMD芯片以来,全球第一、第二大的PC厂商惠普、戴尔也先后倒向AMD,而在国际大厂的“掩护”下,国内PC小厂更是肆无忌惮地纷纷转投AMD,形成“法不责众”的局面。 
      有行业人士表示,“PC厂商双轨制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在芯片行业兴起的初期,众PC厂商实力都仍嫌弱小,只能跟着技术强大的英特尔,而此时的英特尔也因为这种‘说一不二’的权势而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在2005年以前,英特尔利润率一直维持在40%左右,与微软的25%、IBM 9%的利润率相比,高居IT企业的榜首。 
      反观PC企业,戴尔2006财年运营利润率仅为4.7%,惠普电脑运营利润率为4.6%,而联想及其他一些国内PC厂商的利润率仅为2%左右。 
      “两个总比一个好,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随着PC厂商实力增长,“一家独大”正向着“相互制衡”的方向演进。惠普中国公司副总裁、商用信息产品集团总经理庄正松表示,全球PC的格局基本确立,英特尔通过“制裁”来抵制AMD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对英特尔而言,排名全球前3位的PC厂商,“一个也不能少”,否则,英特尔的出货量会明显下跌。 
      □区域厂商的忠诚度 
      从英特尔前任中国区总经理赖一龙主持的GAPP计划,到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频频露脸各区域PC品牌发布,“调整心态”后的芯片霸主英特尔开始向二、三线PC“小弟”们递送橄榄枝。 
      今年7月,英特尔双核处理器酷睿2发布的第二天,渠道业务总经理李翔同全国各地的12家区域电脑品牌在深圳共同举办上市推广。这是区域品牌首次享受与一线品牌同时发布新品的待遇。 
      而北京的沐泽、天津的恩伯尔、沈阳的新泰戈尔、湖北的蓝星、重庆的八达、云南的金利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电脑商亦首次成为英特尔在区域“深度合作”的对象。“小本经营”的区域厂商,忠诚度有几何,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消费市场开拓迫在眉睫 
      随着AMD近年来在OEM市场攻城略地,原本对PC厂商有绝对统治力的英特尔不得不通过渠道发力终端市场,同时力图开拓网吧等新兴市场,以挽回不断下滑的份额。 
      今年11月2日,英特尔中国大陆5家CPU总代理之一——英迈国际与AMD达成“代销”协议。英迈倒戈一事,从侧面折射出英特尔进军消费类市场乏力。 
      尽管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放言“肃整总代”,然而如何能够与渠道商协力,拓展芯片使用途径,是目前面临重要难题。 
      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林憬文 
      英特尔06年营收表现(单位:亿美元) 
                           1Q  2Q  3Q    4Q      全年 
      营业收入   89.4 80.09 87.39 96.94 353.82 
      净利润    13.47 8.85 13.01 15.01 50.34  
      净利同比下滑 36% 57%  35% 39%  42%  
    www.ic72.com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 行业动态
  • 市场趋势
  • 政策法规
  • 新品发布
  • Baidu

    IC快速检索: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
    COPYRIGHT:(1998-2010) IC72 达普IC芯片交易网
    客户服务:service@IC72.com 库存上载:IC72@IC72.com
    (北京)联系方式: 在线QQ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10-82614113 传真:010-82614123
    京ICP备06008810号-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10 号 企业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