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议获悉,当前,国外近红外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近红外仪器已经形成独立的产业,国际上近红外技术市场主要被美国热电尼高力公司、丹麦FOSS公司、德国布鲁克公司、瑞典Perten公司等分析仪器企业占据。我国的近红外技术产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北京英贤和上海棱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有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外近红外硬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已基本趋于成熟,国内近红外仪器产业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虽在仪器性能指标、稳定性等方面还有差距,测量附件还不够全面,但这些差距并不是阻碍国产近红外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国际上主要从事近红外仪器研发、生产的公司也在把主要精力投向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开发上,因此共享模型和方法标准的研究将会是近红外技术以后几年发展的主要方向。可喜的是,我国的部分科研院所,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目前已在化学计量学方面进行了非常出色的工作。
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烟草、石油、农业等领域应用近红外光谱仪的总量达到近1000台,其中国产近红外光谱仪数量比例不足5%,多数为进口仪器。其中原因之一是近红外仪器不单是仪器的硬件技术和数据处理的软件技术,它还需要研究开发模型和方法技术,这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国内企业往往有些力不从心。而国外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和资金是非常巨大的,他们已在石油、烟草、医药、农业等领域占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生命科学、公共安全领域中对现场快速检测分析的需求越来越多,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作为能够实现该要求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应用将会日益广泛。从国际近红外发展的趋势,以及粮食、食品、医药、烟草、石油、化工、饲料、育种、国防等行业领域需要继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等角度分析,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对近红外技术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待研究和开发的领域还会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