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实施股改影响深远
截至8月2日,全部1360家A股上市公司中已经有1133家进入(含已实施)了股改程序,股改公司占总数的83.31%,特别是除中国石化外几乎所有的大市值股票均已进行股改,表明于2005年5月1日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在我们统计的161家A股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中,截至8月2日已经有131家(占比81.37%)上市公司进入了股改程序,进度与市场整体基本一致。
股权分置改革是A股市场设立以来最为重要的基本制度变革,对于证券市场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行业角度出发,我们最关心的是股改对上市公司自身运营管理以及股东利益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讲股改是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东获得上市流通权的过程,非流通股股东需要根据与流通股股东协商的结果制定并实施股改方案,包括支付对价以及履行相关承诺等,方可获得流通权。股改过程本身以及获得流通权后的全流通,都将对上市公司和股东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两者的影响又是不一样的,为清晰起见下面我们分别进行分析。
股改本身对上市公司及股东的影响
股改方案包括对价主体以及相关承诺两部分,对价方案的不同,对上市公司及股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有的上市公司借股改一举解决了困扰自身多年的控股股东资金占用问题,有的上市公司推出了谋划已久的股权激励方案,以此完善治理结构并稳定核心骨干队伍。从总体来看,由于分类表决制度的存在,股改方案对于上市公司自身以及原流通股股东都有或多或少的正面作用。
对价主体的影响
从统计情况看,已推出方案的131家上市公司中,除佛山照明为非流通股股东单纯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现金外,其余130家上市公司都采取了以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股份为主的方案,其中东软、美的等5家公司外加派现,青岛海尔外加了认沽权证,而交大博通、中国卫星等公司则是辅以资产重组。
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来看,单纯的送股、派现或二者组合方案仅涉及原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调整,上市公司自身的资产状况并不发生变化,所以没有直接影响。原流通股股东不需付出成本即可获得更多的股份或是一定现金,降低了自身的持股成本。而原非流通股股东则增加了持股成本,有利于增加控股股东加强上市公司经营以提高回报的动力。
在送股辅以资产重组的方案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控股股东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比如万家乐、宏图高科、广电信息和交大博通等,以万家乐为例,其实际控制人广州三新将协调顺德区政府共同出资收购构成万家乐不良资产的七宗物业,一举盘活公司的沉淀资产达1.31亿元。二是以上市公司的低效资产收购控股股东股权并予以注销,既优化了公司的资产质量,又提高了每股收益,间接提高了股东利益,如采用这种方案的四川长虹以向长虹集团定向回购2.66亿国有法人股的方式,冲抵长虹集团对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相应利息费用总额近12亿元。三是控股股东把优质资产作为对价的一部分注入上市公司,如中国卫星是由五院将其持有的东方红公司14.79%股权作为自身及公司第二大非流通股股东北京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应支付的股权注入到上市公司,格力集团则将“格力”商标无偿转让给格力电器,解决了多年未能解决的商标所有权问题。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资产重组的对价模式都改变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为上市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立竿
见影的支持作用。
对价承诺的影响
除了直接支付股份、现金或进行资产重组这些主体对价外,上市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改方案中往往还给予一定的承诺,根据承诺类型不同其影响也不一样。
(1)禁售期承诺:这主要是原非流通股股东承诺在获得流通权后的一段时间内并不行使该权利,以防止因为流通股数量增加对股价造成压力。承诺禁售期不仅可以稳定股价,还可以增加中小股东对于上市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如最长的承诺禁售期为海尔、佛山照明和深天马等公司的部分股东,承诺在获得流通权起60个月内不出售股票。
(2)分红承诺:为争取原非流通股股东的支持,很多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在股改方案中承诺,将在未来1-3年中提出每年分红比例不低于可分配利润的一定百分比的分配预案并在股东会上投支持票。这样的承诺实际上并不改变公司价值,控股股东也没有实际付出,但在客观上可以使原非流通股股东获得短期的、现实的投资回报。
(3)净利润增长承诺:举例来说,美的电器控股股东美的集团在股改方案中承诺,如2006年净利润较2004年增长率小于20%,或2007年净利润较2006年增长低于10%,将放弃当年分红给其他股东。给予类似承诺的还有格力、华强等公司。虽然从理论上分析这种承诺并不改变上市公司价值,上市公司管理层本来就应该尽力争取可能的最大增长潜力,但是在客观上这样的承诺的确加大了控股股东的压力,并且为原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提供了额外的保证。
(4)增持股份承诺:苏宁、苏泊尔、华帝和亨通光电的大股东承诺,如果在股改实施后的一定时间内,公司股价低于一定水平,将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从二级市场购买流通股。这样的承诺显示了控股股东对于公司发展的信心,对于稳定甚至刺激股价都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实际上这四家公司的股价都没有低于过承诺的增持价位。而美的集团更是没有提及价位,在股改实施后的2个月内以市价增持了14866万股,投入资金高达10.8亿元。这种增持活动一方面直接推升了股价,给流通股股东带来市值的增加;另一方面强有力地显示了控股股东对公司的信心,同时稳固了股东的控股地位。
全流通对上市公司及股东的影响
股改方案的实施给上市公司以及股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这种积极作用多数都只体现在一段时间之内,而股改实施后的全流通所产生的影响才是更加深远和重要的。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普遍认为全流通会使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有明显的改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司全体股东的价值都以股价体现,从而使大小股东间的利益取向变得一致起来。其次是由于显著的价值效应,公司大股东有更强大的动力去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使公司的增长接近“潜在的增长可能”。最后是激励效应,股权分置状况下上市公司无法解决对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而这一点对于技术密集且更新极快的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非常重要。全流通的实现使股权激励成为可能,并且使激励结果直接而明确地体现,加强了激励效果。截至8月2日,在已进入股改的131家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中,就有海信、信雅达、士兰微、格力、生益等16家公司宣布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比例高达12.21%,远高于其他股改公司9.28%的比例。
不过关于全流通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如果上市公司的股权走向分散,那么有可能演变为“内部人控制”。二是在监管力度和宽度不足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由于较股改前加倍的财富效应而进行利润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行为。三是股权激励有可能走向反面,比如安然事件就是管理层在
大额股权激励下出现了道德风险,以纷繁复杂的关联交易虚假构造利润,推高股价以获得更大的股权收益。所以在全流通构造了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础之上,还需要监管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限制公司治理方面新的不良行为出现。
丰富并购手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全流通条件下,上市公司资产的价值通过市场来进行公开透明的定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将大大丰富自身利用换股合并、定向增发等手段进行资本运作的手段,使得上市公司可以调动的资源大大增加,同时也极大地缩短了资本运作的时间,为上市公司加速实现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优势企业可以快速实现扩张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不久前国美收购永乐,换股比例计算的基础就是双方的股价,由于股份全流通,各方的利益都很清晰并且容易得到保障。设想如果该项收购发生在股改前的A股市场,则将会增加数倍的麻烦:首先是由于股权分置,流通股价格可能不能完全体现公司价值;其次是非流通股的价值只能按照净资产为基础计算,计价工作要增加一倍的工作量并且容易产生混淆;再次是换股合并时根据规定还应当区分哪些是流通股,哪些是非流通股,由于计价基础的不一致换股比例可能还会出现差异,谈判的工作量和审批的时间都要增加数倍甚至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并购可能性的增加,任何一家上市公司也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被并购的压力,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甚至不乏“以小吃大”的案例。这种压力推动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尽一切努力去改善经营,提高业绩刺激股价,同时扩大自身规模,避免被并购的结局。这样上市公司的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改善,股东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
股改为已上市、拟上市公司带来机遇
对于已上市公司来说,股改后短期内最大的机遇莫过于再融资的恢复。为支持股改,上市公司再融资已经暂停超过一年,股改基本完成后证监会修订了再融资的有关规定并于今年5月份重开再融资大门,其中推出的非公开发行方式大大缩减了发行时间和手续。5月份至今已经有苏宁电器、京东方、航天电器、长电科技等13家上市公司推出了非公开发行新股的决议,其中苏宁电器增发2500万股募集12亿元已经实施完成,这笔资金对于苏宁采取相应的并购或是扩张行动,抵御新国美的竞争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新股发行重启也对等待上市的电子信息类公司是重大利好,由于行业热点不断显现,公司成长速度很快,所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有一大批质地优良、成长性突出的公司希望早日进入资本市场,而股改后新股发行重开则给了这些公司很好的机会。实际上,在今年以来通过发审会审核的28家新股中,就有得润电子、同洲电子、横店东磁、天源科技、东华合创、远光软件、雪莱特光电和中长石基等8家电子信息类公司,比例远远高过其他行业,我们期待着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的队伍越来越强大。
电子信息类上市公司股改情况
计算机类:进度略慢于整体
计算机类上市公司的股改进度略慢于市场整体,截至8月2日,我们统计的46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进入了股改程序,其中32家已经实施完毕,另外4家也已经获得了股东大会批准。
从对价类型看,33家公司采取了单纯送股的模式,东软股份在每10股送2.5股之外还送出3.65元现金,交大博通和*ST信息则是在送股之外辅之以资产重组,其中交大博通是四家非流通股股东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ST信息则是用上市公司的低效资产置换控股股东的非流通股股份并注销,最终都实现了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赢利水平的目的。
从对价水平看,送达率(即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可以获得的补偿股份数)达到了3.127股,与市场整体的平均水平接近。但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两家高对价的股票,清华紫光和用友软件都给出每10股获送5股的高对价水平,但两家公司的股价走势和业绩状况都相差甚远。从业绩上看,紫光净利润先大幅下滑后底位启稳,2005年净利润仅为上市第一年的1/25左右,而用友软件2005年净利润创出历史纪录。从股价上看虽然两家公司股价都曾冲破百元大关,但前者基本上一路下跌,目前复权价仅为20元左右,后者虽然也曾大幅下跌,但自去年底开始股价随业绩一同恢复,目前复权价已经接近80元。这种状况再次印证了我们一再强调的结论:对价水平是集合了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与上市公司业绩、股价等单一因素都不构成绝对的相关关系。
从股改承诺情况看,除法定承诺外,大多数非流通股股东只是在禁售期方面有一些额外承诺,长城电脑、大恒科技、天奇股份、亿阳信通和中软股份进行了分红承诺,其中亿阳信通承诺2006年到2008年三年内净利润每年较上年增长比例不低于30%。新大陆、七喜控股、福日股份、亿阳信通、恒生电子和信雅达表示将推出股权激励方案。
电子元器件类:选择纯送股方式
电子元器件类上市公司的股改进度略快于计算机类上市公司,截至8月2日,38家上市公司中已经有31家进入了股改程序,其中30家已经实施完毕,剩下的1家也已经获得了股东大会批准。
从对价类型看,元器件类上市公司股改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纯送股的方式,多少有些意外。虽然送股模式因为简洁、易行而成为主流,但是31家公司中没有任何权证、现金或资产重组等配套方案也算比较意外。
从对价水平看,元器件类上市公司平均送达率达到了3.315股,高于计算机类上市公司。其中送达率最高的是宏盛科技的5股和华工科技的4.6股,最低的是飞乐股份的1.6股和广电电子的1.9股。
在股改承诺方面,士兰微、华工科技和生益科技将推出股权激励,超声电子、铜锋电子、振华科技、上海贝岭和晶源电子给出了分红承诺。
动态消息
中兴通讯成为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
7月31日,中兴通讯发布公告,根据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的《关于确定一批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的通知》,公司被确定为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之一。
航天电器发股为两项目注资
8月1日,航天电器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000万股,本次发行预计募集资金4亿元,用于对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和出资设立贵州林泉航天电机(集团)有限公司(暂定名)两个项目,两家公司的主要产品分别为连接器和高端微特电机。
东方明珠募资注入几大文化企业
8月1日,东方明珠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通过了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00万股的决议,预计募集资金约8亿元,用于投资上海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新媒体中心、地铁电视公司、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等项目。
新大陆推出电子回执产品
8月2日,新大陆发布重大合同公告,公告显示公司于7月26日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有效期为三年的《电子回执产品业务应用合作框架协议》。“电子回执”是以二维码技术条码为载体的电子应用产品,可承担电子支付业务过程中电子凭证的角色,填补了目前电子商务交易完成后缺乏电子凭证的空白,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电子回执”产品是基于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电子化的凭证,它与手机支付相互配合,将共同推动电子商务移动化的进程。该合作将为新大陆电子回执产品带来机遇,但公告同时提示这一新的消费模式推广还存在不确定性。
长电科技募资投入IC项目
8月3日,长电科技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通过了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8000万股的决议,募集资金将分别投向超小型新型片式分立器件封装、检测生产线和组建年产10亿块新型集成电路(FBP)封测生产线两个项目。
申昌科技51%、49%股权2元卖出
8月3日,太光电信董事会发布了关于股权转让的提示性公告,称8月1日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市申昌科技有限公司51%和49%的股权分别被深圳市纳伟仕投资有限公司和厉天福(持有深圳市纳伟仕投资有限公司90%股权)以总价2元购得。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纳伟仕公司和厉天福将通过公司第一大股东申昌科技间接持有本公司19897057股股份,占本公司总股本的21.95%,并导致本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股权转让协议》尚须报有权部门审核无异议方可实施。同时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10000万股股份,其中向纳伟仕公司发行其中的60%,向惠州市德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发行其中的40%,用于收购两公司的数码视听业务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