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厚健:剩者为王
在这过去的4年多里,周厚健就像一个神秘人物一样操纵着海信与残酷的市场争斗。他不曾从争斗中赢得个人的美誉;他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的胜利越多,他对他头顶上的星空就愈加敬畏
海信在2005年把自己变成了中国家电业的主角——它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芯片并且投入应用;更大的轰动是,它静悄悄地收购了科龙,在科龙的顾雏军被拘捕的时候,轰隆隆地抛出了惊动媒体的“大炸弹”。
于是,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周厚健这个笨嘴拙舌的企业家瞬间就变成了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杂志的第一选择。
收购科龙的背后故事
顾雏军“出事”前两个月的一天晚上,基于一种信任,海信副总裁程开训告诉我,海信有6个人正在科龙与顾雏军谈判。
我向他保证,在海信正式公布消息之前,不向任何人透露我所听到的一切。
我遵守了承诺,静静地等待着海信公布收购科龙的消息。我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被这个消息震惊,而我则不会。然而,后来我还是被震惊了。
就在我知道海信正秘密收购科龙之后不久,顾雏军“出事”了,而且这事极有可能致使他自此身败名裂、一蹶不振。关于科龙及顾雏军的种种传言及争论迅即遍及整个中国。
就在传媒业还在为此兴奋不已的时候,海信公布了他们收购科龙的消息。媒体恨不得把这惊天的秘密就像戳一层窗户纸般,一使劲儿戳破。
窗户纸没等他们戳就破了。海信公布了其间可公开的种种细节,但没有对收购科龙的事情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事实上也没有确切的结论,因为直到今天,顾雏军和科龙的事都尚未了结,海信已成定局的收购也就只能在等待中等待。
事实上,海信的知名度远逊于同城“冤家”海尔,甚至不及被它收购的科龙;周厚健也从来没有获得过张瑞敏般的荣誉,也不及顾雏军在摄像镜头前的优雅风度。但在中国家电业所谓“巨头”当中,海信是唯一没有出现大危机的一家,也从来没有被激烈地诟病过。
当一家家企业纷纷倒毙于成长之路上时,一些企业却摘取了财富的橄榄叶。它就那么一步步地走下来,变成了今天中国家电业的“巨头”。它们变成了成功者,理由只有一个——它们活了下来。它们开始享受胜利者的各种权利。在一个成王败寇的商业世界里,它们遵循生存第一的商业哲学,剩者为王。
而此时的周厚健和海信依旧低调地如同农田中埋头的耕牛。
很多人热衷于谈论周厚健如何并吞了科龙,认为那是一桩“蛇吞象”的经典案例。他们往往将之形容为周厚健在战略上的“孤注一掷”,是一场冒险性极大的赌博。
但周厚健从来不会轻易地“孤注一掷”,在他豪赌的背后,是一种商业上的精明,以及谨小慎微的准备。
据说海信清查科龙资产时,周厚健有一次见到仓库里堆满了各种零配件,就问科龙的仓库主管那些零配件价值几何。主管说:“大约900万元吧。”周厚健说:“大约不行,你得清查,一点点地查。在我们海信,就是一颗螺丝钉也得清查出它的价值来。”
几天后,那人将清查的结果告诉周厚健:3000万元,不过已经无法确定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完成的这些采购;而且,一些零配件已经腐烂、无法使用了。
很难说这个故事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说它是周厚健与顾雏军管理思路的差异,也有人说是“青岛制造”与“顺德制造”的本质区别。
一次真正的“孤注一掷”
收购科龙只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美丽传说,事实上,真正能够体现海信“大战略”和“孤注一掷”的,是2005年6月26日,海信在北京发布“hiview信芯”。那是一款由海信历时4年自主研发、达到同类芯片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稍早前它便已成功实现批量装机。
“hiview信芯”的出现意味着一颗真正的“中国芯”的诞生,它标志着“7000多万中国彩电芯片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宣告结束”。
一位名叫战嘉瑾的年轻人成为“信芯之父”,他带领着11个人用了4年时间实现了这个“芯片梦”。使战嘉瑾成为“信芯之父”的,是周厚健。
4年来,他一直躲在战嘉瑾的背后,默默支撑着他们不可思议的梦想。对于战嘉瑾来说,这是他生命中的一次豪赌;对于周厚健来说,则是一次在战略上的孤注一掷。
周厚健在1957年8月出生于烟台牟平。1982年,山东大学毕业后,周厚健在青岛电视机厂谋了一份工作。10年后,1992年,那个稚嫩的大学生成为了青岛电视机厂厂长。
[1] [2] 下一页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迟宇宙
精选推荐: ·赵勇:为了长虹 不惧“郎监管” ·TCL集团将表决是否卖“电工” ·盛兴电器广渠门店再度推迟开业 ·荷兰飞利浦升至TCL集团第三大股 ·索尼六款问题手机退货进入高潮 ·索尼称“问题相机”缘于工厂 ·中国冰箱业呈诸侯割据象 ·MP3手机硬伤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