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英特尔北京时间1月18号宣布的“基于平台策略的重组计划”,着实惊讶了一把。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将所有主要产品事业部重新整合,以符合公司推动基于英特尔产品的完全技术平台开发的策略,这是个壮举,与其说是战略变动,倒不如说是为配合变动而迈出的第一步。
然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作为芯片领头羊的英特自然不会平湖起波澜,仔细揣摩着英特尔的新闻,思来想去,动这么大的刀,英特尔真的急了。可以肯定,之所以重组,自身原因有二,一是英特尔对现在的业绩不满,二是对未来某些突破寄予厚望,外部亦是市场风云变换,对手穷追不舍。而变更之后,问题仅在于其影响有多大,风险有多高。
缘起。根据英特尔刚刚公布的2004年第四季度财报来看,收入尽管比2003 年同期增长了10% ,但营运收益却减少了9%. 也就是说,虽然2004年第四季度收入增加了,但利润却是负增长。据悉,导致这一情况主要由于在过去的六个月,公司的产量不高,产能利用过低,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加了50%。
在中国市场上,增长强劲的对手AMD让英特尔第一次有了一点紧张感,2004夏天,除了让IT业界轰动一时的与联想全面合作、抢了英特尔在中国芯片业独大的风头之外,MAD公司还与曙光公司联合在国内进行了一次普及64位计算的市场活动。在2005年1月10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年度最佳经理人”评选中,AMD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海克特.鲁尔兹排名第三,这位轻言轻语的CEO使AMD实现了2000年以来的首次盈利,并通过畅销的皓龙服务器和速龙64位芯片给了庞大的对手英特尔沉重打击,据称他还将下一代个人电脑的设计工作提上了日程。到去年12底,AMD公司全年股票攀升了50%,而英特尔经历了近50%的下跌后,终于在年底挣扎回到了起点。
机遇。在传出重组的消息后,英特尔的股票就有了微弱的反弹,资本市场对此还是认可的。英特尔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保罗·欧德宁表示:“英特尔在充分准备人员和资源,以着重开发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并为市场带来创新和全新技术的平台。”
英特尔公司没有公布与重组相关的财务费用或节支的详细资料,但这次重组会改变英特尔公司在财报中公布各个业务部门运营表现的方式。在这次重组前,英特尔公司主要是按产品线划分部门,重组后,英特尔公司的闪存和手机芯片业务将划归以移动产品为主的新部门,主要是按战略方向划分,很显然,英特尔需要多方出击,既做广又做远,由芯片延伸到系统再发展成平台,走出芯片制造商的困境。随着2003年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推出,英特尔首次为客户提供了全套技术组件――例如微处理器、芯片组、通信芯片、基本软件能力及其它支持五金|工具。由这些技术组件构成的强大平台可显著改进技术的使用方式。
风险。重组,业绩通常都是首要原因,还可能因为面临着2005年的巨大增长压力。2005年英特尔CPU销售的任务量将史无前例,200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销售额预计要达到88亿至94亿美元。亚太区陈俊圣的离职宏大的背景很可能是:英特尔CEO贝瑞特在2004年末“下跪”,向英特尔的员工发出不能高枕无忧的警告,“认真对待自己的行动与态度,以保持
Intel在科技行业的领导地位以及客户满意度”。
1月17日外电报道,全球Flash市场竞争激烈,加上需求表现不如预期,让微处理器双雄英特尔吃尽苦头,经过近几个月厮杀后,英特尔已被迫全面退出低容量NOR型Flash芯片组市场。另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目前正在同韩国手机厂商Pantech公司进行谈判,探讨合作生产手机的可能性。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大获成功之后,英特尔一直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进军手机芯片市场,但从目前看来,英特尔要在这一市场击败德州仪器|仪表、飞思卡尔半导体以及意法半导体并非易事。
无论英特尔此次重组的结果如何,他都是最需要改革的公司。虽然现在英特尔依旧是业界龙头,虽然AMD与英特尔仍然不可同日而语,但英持尔在华尔街面前已经坐不住了,眼看着“病”树前头万木春,英特尔真的是着急了——急于突破自我,急于获得新的认可。
最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武侠中的“东方不败”活的最郁闷。